中国西藏网 > 文史

【老照片】14位开国将军的西藏足迹(上)

李元梅 发布时间:2020-11-09 09:1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新近开馆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里,4幢修旧如旧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张国华将军楼、故居和王其梅将军楼、故居,白墙红窗灰瓦,绿荫婆娑中显得庄严肃穆。

  拾级而上,张国华将军楼二楼展陈室里,一帧帧老照片再现了张爱萍、张国华、张经武等为西藏的和平解放、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14位开国将军的珍贵瞬间与不朽风范。

  图为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陈毅、罗瑞卿、张爱萍(前排左一)陪同下检阅海军舰艇部队 翻拍:李元梅


图为张爱萍(左三)访问西藏农奴 翻拍:李元梅


图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爱萍在试验场向周恩来总理报告 翻拍:李元梅

  张爱萍(1910-2003),四川省达县(今达川区)人,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原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55年,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3月10日,原西藏地方政府和农奴主阶级中一些反动分子为维护封建农奴制度,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悍然发动武装叛乱。这场叛乱,激起了广大农奴的极大愤慨,他们怀着对农奴主阶级的深仇大恨,积极支援并密切配合人民解放军迅速地平息了叛乱。这期间,张爱萍到西藏昌都地区,检查指导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的平叛工作,特别强调充分发动群众,以政治争取为主,结合军事打击,解决叛乱问题。

  叛乱平息,给西藏广大农奴送来了打碎千年封建农奴制枷锁的好时机。1959年7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作出了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民主改革中,除对叛乱的农奴主实行没收政策以外,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和其他上层人士,仍然坚持和平改革的方针,实行赎买政策;百万农奴则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土地、牲畜,永远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他们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爱国热情高潮,在保卫祖国边疆、建设新西藏的斗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图为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在协议上签字,前排右起:李维汉、张经武、张国华、孙志远 翻拍:李元梅


图为张国华在布达拉宫前留影 翻拍:李元梅

  图为1962年10月中旬,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张国华(中)率领军区前指赶到第一线,直接指挥战斗 翻拍:李元梅

  张国华(1914-1972),江西省永新县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川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西藏平乱总指挥,中共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1955年,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0年1月7日,张国华在前往川南担任主任途中,突然接到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西南军区司令员)联名签署的命令,要他迅速赶赴重庆,接受新的任务。

  军令如山,张国华只得半路返回,与政委谭冠三赶至重庆。在西南局会议室里,刘伯承向张国华、谭冠三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关于进军西藏的战略决策后,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对张国华、谭冠三指出:“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对于我们进军西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到西藏去,就是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政策就是生命。必须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

  张国华、谭冠三马不停蹄地赶回乐山,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刘伯承的指示。张国华语气铿锵地说:“进军西藏,解放水深火热中的西藏农奴,完成祖国大陆的统一,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全军上下,必须从政治动员、物资准备等各个方面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必须迅速动员起来,开展‘生活高原化、康藏化’的大练兵运动,以实际行动坚决完成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这一光荣使命。”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中共西藏工委领导名单: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任书记,政委谭冠三任副书记,副政委王其梅、副军长昌炳柱、参谋长李觉、政治部主任天宝为委员。

  格达活佛进藏劝和,在昌都被西藏当局阻留多日后,被英国特务福特下毒害死。张国华向西南局和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昌都战役:“只有打开昌都的大门,才有可能和平解放西藏。”昌都是进军西藏的必经之地。中央军委接到电报后,十分重视。毛泽东主席认为,“解放昌都有助于和平解放西藏问题”。9月初,张国华正式接到中央军委有关昌都战役的作战命令。在张国华指挥下,昌都战役于1950年10月7日发起,24日胜利结束。西藏地方政府终于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建议,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的和谈代表团到北京谈判。

  1951年5月23日,张国华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之一,与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5月25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下达了《关于进军西藏的训令》,要求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进藏部队分路进驻西藏。同年10月,进军西藏的部队在张国华和谭冠三的率领下全部部署到位,五星红旗胜利地插上了世界屋脊。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后,张国华任西藏军区司令员,指挥平息了西藏武装叛乱,领导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张国华在西藏工作17年,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与建设事业,作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高度称赞,亦被人们誉为“佛光将军”和“巅峰战将”。


图为张经武骑马经过布达拉宫 翻拍:李元梅

  1952年4月28日,十世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坚赞及其堪布会议厅委员会全体人员从青海返回西藏,到达拉萨。张经武和人民解放军驻拉萨机关、部队、西藏地方政府各级官员、西藏地方部队,三大寺喇嘛、拉萨市僧俗群众等两万多人迎接。图为张经武(右)与十世班禅的合影 翻拍:李元梅

  图为1954年8月,张经武(前排右一)途经康藏公路施工路段时,受到十八军53师、54师筑路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 翻拍:李元梅

  张经武(1906-1971),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中共西藏工委书记,西藏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55年,张经武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当天,毛泽东主席亲笔书信给暂居西藏亚东的十四世达赖,希望他和西藏地方政府认真履行协议,尽力协助解放军和平进驻西藏。5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派必要的兵力向西藏和平进军,进驻西藏,保证协议的执行与巩固国防;同时立即任命张经武为赴藏代表,要他绕道香港、印度,赶赴亚东去向十四世达赖送礼致敬,解释协议内容,劝说十四世达赖及早返回拉萨,以利于稳定人心。

  1951年7月16日,张经武在亚东东噶寺会见十四世达赖,向他递交了毛主席的亲笔信、“十七条协议”副本,介绍了和谈情况,以及“十七条协议”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共产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会见卓有成效,十四世达赖于7月21日离开亚东,踏上返回拉萨之路。

  面对困难局面,张经武根据中央指示,慎重稳妥地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同时提出先遣支队入城十条注意事项,为指导进藏部队正确执行中央对西藏的方针政策,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军民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10月24日,张国华、谭冠三率领十八军主力到达拉萨河,就地休整。在张经武多次督促下,十四世达赖终于以西藏地方政府和他个人的名义,给毛泽东主席发去拥护“十七条协议”的电报,电文中说:“……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拥护,并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巩固国防,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保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谨电奉闻。”10月26日,毛主席复电,感谢十四世达赖对实行“十七条协议”的努力,并向他表示祝贺。

  张经武在西藏担任党、政最高领导职务15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张经武带领西藏各族军民,经历了平息叛乱,实行民主改革,完成了西藏从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跨越,迎来了新西藏历史上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时代。

  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上签字。图中坐者右一为阿沛·阿旺晋美 摄影:兴华

  图为1951年5月24日,毛泽东主席设宴庆祝《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宴席上,毛主席与阿沛·阿旺晋美(左)亲切交谈 翻拍:李元梅

  阿沛·阿旺晋美(1910-2009),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人,曾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八、九、十、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1955年,阿沛·阿旺晋美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1951年4月底到5月下旬,阿沛·阿旺晋美作为西藏地方政府赴北京谈判的首席全权代表,与其他4名全权代表凯墨·索安旺堆、土丹旦达、土登列门、桑颇·登增顿珠一起,同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通过友好协商,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他的一生始终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始终秉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立场。


图为1959年黄新廷(前排中)在西藏留影 翻拍:李元梅

  黄新廷(1913-2006),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人,原中顾委委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1955年,黄新廷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1959年4月2日,奉中央军委命令,由黄新廷为司令员、王其梅为政委组成的人民解放军301部队指挥所(对内简称“黄指”)到达昌都,统一指挥成都军区所属130师、昌都警备部队和昆明军区42师126团,负责昌都地区的平叛作战任务。


图为1951年,谭冠三(左三)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敬献哈达 翻拍:李元梅


图为谭冠三(前排右一)和藏族群众一起参加修水渠劳动 翻拍:李元梅


图为谭冠三在拉萨“八一农场”丰收的苹果树下 图片来源:翻拍自《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谭冠三(1901-1985),湖南省耒阳县(今耒阳市)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政治委员,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二书记、监委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1955年,谭冠三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0年,谭冠三领受了率部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伟大历史使命,踏上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征途,以自身经历生动阐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在接受进军西藏任务后,谭冠三根据邓小平“政治重于军事”的指示,立即派出先遣人员,深入康藏地区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调查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亲自到成都邀请熟悉西藏情况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在此基础上,他与张国华一起研究制定了《进军西藏守则》发给部队,反复深入地进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教育。通过教育,提高了部队的政策观念,消除了由于对西藏情况缺乏全面了解而产生的种种顾虑,为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1951年8月28日,张国华、谭冠三率部向拉萨进发。风雪茫茫,山路崎岖,谭冠三感慨地说:“人说蜀道难,我看西藏的路就更难了!不过,在我们共产党人面前,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集几十年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他深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在西藏的特定环境下,坚决、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显得特别重要。为了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他在行军途中,同大家一样不进寺庙,不住民房,宁肯露宿在冰冻雪地。10月26日,部队顺利进驻拉萨。当月的新华社拉萨三十日电记下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在张国华、谭冠三两将军率领下已于二十六日胜利进抵拉萨。拉萨各界人民两万人于当日盛大集会,热烈欢迎张、谭两将军及全体指战员……

  1952年,十八军提出“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站住脚跟,建设西藏,保卫边防”的方针,谭冠三支持创办了西藏军区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并带头参加劳动,广泛收留藏族孤儿当农工,使得他们在农场得到了温饱,找到了人生的出路。谭冠三常常对同志们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建设西藏,巩固边防的百年大计”。

  1985年,谭冠三在弥留之际,依然不忘嘱托子女,一定要把补发的800元工资上交党费。他向党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图为王其梅(右)与十一世帕巴拉·格列朗杰合影于昌都 翻拍:李元梅

  图为1951年9月,王其梅(左一)、王先梅夫妇与张经武、乐于泓、噶雪巴夫妇合影于拉萨 翻拍:李元梅

  王其梅(1913-1967),湖南省桃源县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副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军区副政委。1955年,王其梅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0年初,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确定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在通知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到北京举行和平谈判的同时,命令十八军进军西藏,并建立中共西藏工委。王其梅被任命为中共西藏工委委员兼十八军政策研究室主任,负责进军西藏的各项调查研究工作。为了加快进军西藏的步伐,3月,十八军组建了以王其梅为政委、军副参谋长李觉为司令员的前进指挥所(简称“前指”),到甘孜、康定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对上层人士进行统战工作。3月24日,前指到西康省省会康定,对康藏地区的社会情况、宗教寺庙、土司头人及藏族的风俗习惯、兵要地志等进行调查研究。王其梅到藏族群众中去作调查,向土司头人等上层人士请教,搜集了大量材料,为中共中央和西南局制定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条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950年10月,在张国华、谭冠三、王其梅等指挥下,十八军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发动了昌都战役,歼灭藏军5700余人,解放了昌都、类乌齐、丁青、八宿、江达等广大地区,争取到藏军第九代本格桑旺堆率部起义,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

  1951年,王其梅担任进军西藏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率十八军先遣支队在物资供应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挑战生命极限,克服重重困难,首批进驻拉萨,有效地配合中央赴藏代表张经武开展执行和维护“十七条协议”工作。在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漫漫岁月里,王其梅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制定的治藏方略,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临终前,仍然牵挂着西藏,他向党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请求党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

  【后记】一帧帧老照片承载的只是历史的吉光片羽、草蛇灰线,当它们连缀在一起,历史的脉络愈发清晰,人们不会忘记,新西藏从哪里来。

  喜马拉雅的容颜亘古悠远,雪域高原早已换了人间,近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筚路蓝缕,在世界屋脊上开拓着现代文明的奇迹,书写着砥砺奋进的壮美史诗。

  今年正逢昌都解放70周年,修葺一新的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里人流如织,不少观众在老照片前驻足流连,一位位开国将军的西藏故事在人们的心间铭记怀念。(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