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从宋朝都城到北京饭店 川菜历史上三次“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0-12-04 14:16:00来源: 四川日报

  11月16日,在“第三届世界川菜大会”召开之际,眉州东坡和二毛文化举办的“世界川菜(菜谱)文献展”在眉山市黑龙滩开展。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二毛介绍,他从数十年的菜谱收藏中,精选出从明清到上世纪80年代的600多本川菜文献,全方位展现了川菜的历史、变迁与美食文化的发展。

  第一次“走出去”是在宋朝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体现了人们对川菜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二毛认为,今天川菜的繁盛和四川饮食文化的历史不能分开。川菜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走出去”的历史。

  “最早的川菜烹饪文献散见于历史文化著述中。”二毛说,东晋史学家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开了先河,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在各自的文集中都有许多关于川菜的记载和论述,直到清代才出现三种比较系统的川菜技术著述——清代乾隆年间李化楠、李调元父子收集、编撰的《醒园录》,道光年间曾古懿编撰的《中馈录》和清末佚名的《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

  清代这一系统川菜著作的出现,很大程度可以归因于川菜在宋朝第一次“走出去”。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记录了以都城为代表的宋朝美食,其中主要有南食、北食和川菜,“更有川饭店,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

  “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则更加详细提到了主营川菜的川饭分茶,记载了焅鸡、烧肉、煎小鸡、煎鹅事件、肉煎魚、豉汁鸡等菜名。可见,川菜在宋代都城非常流行,以面食和肉食为主,成为与南食、北食并列的菜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较有规模地展现川菜风貌,并将川菜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烹调体系。”二毛说。

  第二次“走出去”在北京饭店

  二毛的收藏中,有一本1959年出版的《北京饭店名菜谱》,这本书收录川菜143种、粤菜102种、北方菜52种、唐家菜30种,川菜是其中选用数量最多的。

  北京饭店历史悠久,始建于上世纪初,是著名的百年老店,曾接待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北京饭店最开始以淮扬菜和北方菜以及粤菜为主,但发展到出这本《北京饭店名菜谱》时,川菜已经排在各个菜系首位。

  北京饭店里有两位川菜大师,分别是范俊康和罗国荣,他们出自于四川同一师门。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吃过罗国荣掌勺的宴席后念念不忘,亲自点将,将他调到北京,后调到北京饭店任主厨。罗国荣到北京饭店不久,接待了印度总理尼赫鲁,尼赫鲁对国宴菜品赞不绝口。

  1954年,范俊康随周总理赴日内瓦。宴席上的“香酥鸭”让喜剧大师卓别林赞不绝口,吃完后要了一只带走,还向范俊康讨教做法。

  二毛说,川菜和其它菜系一样,在清末民国初期达到高峰,而真正将川菜推广到全国并达到巅峰,正是靠北京饭店名厨范俊康、罗国荣及他们带领的川菜师傅。这一批川菜师傅在1950年代末期达到上百人,他们让川菜成为全国菜系中的佼佼者。

  第三次“走出去”在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川菜不仅走向全国,而且开始面向世界。在去年世界川菜(菜谱)文献展中,二毛专列了“外地的四川菜谱”。“上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版了川菜菜谱,说明川菜在全国饮食中的影响力。”不仅如此,1983年,全国第一本地方烹饪杂志《四川烹饪》创刊,仅晚于《中国烹饪》三年创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响颇大。1985年,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创建,这是全国第一家统招并以烹饪命名的专科学校。

  正是因为这三次“走出去”,让川菜能在今天空前红火,占领了中国饮食的半壁江山,“这和川菜饮食长期的积淀分不开,更得益于四川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毛说。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修复窑洞留住光辉记忆

    作为那期间解放军战士的“生活区”,窑洞群的一个个窑洞完全依靠战士自己在冻土中动手挖出,其占地8.4万余平方米,7层楼高,当年最多时有3000余孔窑洞,如今还有1000多孔遗存。 [详细]
  • 新疆完成对楼兰古城重要遗址抢险加固

    历时近半年,文物保护工作者终于完成对新疆楼兰古城的抢险加固工程,延续了古城内三间房和佛塔遗址的寿命。 [详细]
  • 正逢天坛建坛600年 辛丑年《祈年历》对外发行

    辛丑年天坛《祈年历》12月3日对外发行,集中展示了天坛礼乐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华祈福文化。时值年终岁尾,又逢天坛建坛600年,《祈年历》在为人们送上新年问候的同时,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