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赏阅

【改革·印记】命运从这里改变

于忠民 发布时间:2017-12-27 16:3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当年的学生证 

      记不得哪位名人说过“知识改变命运”,而我及众多人对此却有着真切的体验。 

  1979年初,我结束了六年多的农村插队生活,回城在一家集体小厂当车工。不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的消息传来。对这个新鲜事物,我当时并未太在意。直到91日,厂里二楼一个大屋子的电视声音传入耳畔,我好奇地走近窗前。只见屋内几十个年龄不等的学员正聚精会神地观看电视授课,这才对这个新型大学有了认识。原来,没有机会进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人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啊。这为从小就渴望上大学的我,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曾在农村参加了1977年冬恢复高考的考试,并通过了体检和政审,满以为能圆了大学梦,没想到因放假回家,邮到青年点的录取通知书被弄丢而错失上大学的机会。过后我很是懊悔,以为这辈子没机会上大学了。 

  就在此时,各省、直辖市都成立了电视大学。当得知第二年电视大学继续招生,在职人员也可以报考时,我心动了。1980415,《辽宁日报登载了当年广播电视大学的招生简章,明确规定由去年各省考试改为全国统一考试。多年的大学梦又在心中燃起我决心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于是,每天下班后,吃完饭便抓紧复习直到深夜。 

   图为当年的毕业证书  

  因我单位无闲房不能继续办班,我只好到别的地方去报考。得知位于铁西区的沈阳弹簧总厂教育科今年要办一个电大班时,我急忙赶去。因不是一个系统,费了一番周折才报上名。67日至8日,我参加了全国电大统一考试。7日上午考物理,下午考化学,8日上午考数学,下午是英语(不计入总分)。所以我只考了前三科。因之前参加过高考,加上最近的拼命复习,考得很顺利,每科都提前交卷。8月份,公布录取分数线为180分。我以三科总成绩250分被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录取到机械专业班。得知这个成绩为全班最高分时,有同学开玩笑说,你真会考,不多不少正好二百五。我也忍不住笑了。全班36名同学来自不同的工厂,最小的19岁,最大的30多岁,有的还有了两个孩子。 

  830日,我们这些新同学坐在教育科腾出的一个大屋里,在电视机前收看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开学典礼,心情异常激动。是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能走进这样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深感幸运。这届的电视大学开设机械、电子两个专业,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课程安排在午后13301630。主讲老师全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能聆听名师讲课,心里特自豪。电视课程先开设英语、数学,一个月后开化学,第二年又开设物理,之后是一些基础课及专业课。 

  19811月,当拿到盖有辽宁广播电视大学红色印章的学生证时,我已经26岁,但心里仍然很激动。如今,我也是一名大学生了。教室里两台19英寸的彩色电视机里教授的精彩讲解,如播洒的雨露滋润着我们曾经荒芜的心田。我们贪婪地吮吸知识的泉水。为了学好英语,我将单词做成小卡片,随时翻看,以强化记忆。当时大家距教室都很远,每天要骑车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但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我们从未迟到。 

   

   图为1983年毕业时的全班照 

  每次期末都是全国统一考试,其严格程度与高考无异。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一次考试三科未过就将取消学籍,电视大学由此成为了宽进严出的典范。仅过了两个学期,我班就有18人掉队。三年后毕业时,只有18人最终通过全部考试得以毕业。19838月,我拿到了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证书,终圆了大学梦。几天后,全班同学到北陵公园门前集体合影,留下了珍贵的毕业照。 

  电视大学从1981年起又逐渐开设了中文、财会、法律、企业管理等多个专业,从最初的只是大专变成如今的专科、本科等多种学历教育,为更多在职人员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圆了这些成人的大学梦,也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于提高公民的知识和素质,加快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毕业后回厂,被分到技术科从事技术工作。1985年,我又通过专升本进入沈阳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本科班学习,两年后获得本科学历。随后调入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从事汽车模具设计,后又从事质量管理等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高级工程师。    

  其他同学回到原单位后,多数从事技术工作,成为了单位骨干。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有的当了职业学校的老师,有的考取了律师,有的考取了公务员,成为机关单位的领导,有的自己办厂成了企业家。几十年后,当年的同学再次相聚,大家发出感慨,如果当年不上电大接受高等教育,便不会改变人生的命运。 

  是改革开放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许多人正是通过高等教育,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让我们的社会不断走向进步。(中国西藏网 图、文/于忠民)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