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赏阅

马帮家族传奇

胡瑛 发布时间:2018-07-18 08:0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因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名噪一时。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四名西方旅客乘坐飞机的途中,被迫降在喜马拉雅山南部藏区一个叫香格里拉的神秘之地。这里雪山环绕,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圣洁的湖泊,宽广的草原……显得祥和与宁静。几经周折,他们回到了故乡,却再也找不到曾经那个隐藏在雪山群中的“仙境”。因笼罩着文学色彩,如梦如幻,让香格里拉成为人们追寻的“美梦”。后来人们认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青藏高原南延地段,是“三江并流”腹心区。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特殊地貌,如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高原上。


图为肯公村风景

  香格里拉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香格里拉小中甸又被当地藏族人称为“洋塘”,藏语的意思是“宽阔的坝子”,也有“又一块坝子”之意。这里四周青山环绕,坝子里农田阡陌,村庄星罗棋布,山边的草地上牛羊成群,向北远眺可以看到哈巴雪山。肯公村就坐落于这块坝子里。


图为以茶马古道命名的乡村博物馆里展示的火塘文化。

  1906年的一天,村子里的肯公家诞下一名男婴,他就是后来成为当地著名僧商的拉茸楚陈,被尊称为“肯公聪本”。他在云南迪庆雪域高原甚至西藏的昌都等地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7岁那年,拉茸楚陈就被家人送到当地有名的噶丹·松赞林寺当喇嘛。噶丹·松赞林寺有“小布达拉宫”之美誉,于1679年兴建,至1681年竣工。在这里,拉茸楚陈认真学习,后成为了“细苏聪本”(寺院里专门从商的僧职)。13岁那年,拉茸楚陈家里遭遇变故,最后只剩下一头牛和两匹马,于是,青涩少年不得不挑起重振家业的重担。他带人来到深山里挖药材采野菜,晒干后用马驮到丽江卖,又从丽江买来粉丝、酒、红糖等在当地销售,这样过了近一年的时间,赚到钱了,拉茸楚陈高兴地买了3匹马。之后,他继续在中甸到丽江、大理之间,来来回回做生意。


图为拉茸楚陈塑像。

  到20岁的时候,拉茸楚陈有了一定的积蓄,他一次性买了40匹马,组建起马帮,开始在滇藏茶马古道上跑茶马运输。据说,他的马最多时有70多匹。每年2月,马帮驮着茶、盐、粉丝、布匹等货物从建塘(今香格里拉)出发,沿着茶马古道一路前行,往往会花上3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拉萨。到拉萨后,马帮销售掉带来的货物,并在拉萨采购当地特产和药材,驮回家乡。有时拉茸楚陈还会带着一部分人马继续前往印度、尼泊尔等地采购货物。他将驮回的货物拉到丽江、大理等地销售,销售完后又到产茶地去准备茶叶,采购云南的特产,经过家乡,又开始一个轮回的行走。就这样,拉茸楚陈一走就走了38年。


图为以茶马古道命名的乡村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在茶马古道上,拉茸楚陈“肯公聪本”有着很好的口碑,去往拉萨的僧人愿意与他的马帮随行,路途的费用一概不收。小马帮也愿意与他同行,他会一路帮助他们,到拉萨后还帮助他们销售货物。如若遇到同乡在采购货物时费用不够,拉茸楚陈也会帮上一把。1946年,拉茸楚陈还曾参与捐赠修建茶马古道上的溜筒江铁索桥。

  后来,拉茸楚陈的侄儿、孙女婿先后走上茶马古道,一家三代人以马帮经营茶马贸易,历尽千辛万苦,阅尽人间沧桑,积累了财富,也成就了“肯公聪本达”家族的传奇。家族里现已80岁的江楚春评老人年少曾跟随马帮走过几次茶马古道。“从思茅买来的茶叶、红糖都是马帮会带上的物品,从中甸到德钦……”老人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图为马帮使用的各类器具。

  江楚春评和拉茸达清两兄弟为了纪念家族的马帮岁月,出资在老宅筹建了以茶马古道命名的乡村博物馆,于2017年7月2日对外开放。

  博物馆门口,陈列有几匹马的雕塑,身上驮着货物,脖子上带着刻有“风调雨顺”字样的铃铛,令人遐想到当年浩浩荡荡的马帮。走进博物馆,院子里有茶马古道历史的介绍,也有几匹马的雕塑。展馆门口挂着许多以前马帮使用过的物件,有木箱、铜铃铛、牛皮背包等。展馆里更是有2000多件旧物,小到茶杯、针线,大到马鞍、毛毯,有装糌粑的镶金小木盒,有结实耐用的动物骨头水壶……展品很多为滇藏茶马古道时期的珍贵遗物,包括生活用具、宗教用品、服饰、马具用品、火塘文化等,从生活、经商等方面全方位展示着当年马帮商人们的生活。(中国西藏网记者/胡瑛)

(责编: 赵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