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赏阅

“西藏第一高朋”:丹洋

亚格博 发布时间:2018-10-30 09:3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丹洋

那是2014年,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从首都北京、藏区各地来了很多客人,需要安排一家旅居场所。有人建议到北京西路的西藏宾馆,说那个位置离我们博物馆比较近,活动方便,设施虽然比较老,但服务各方面都不错。于是,我去拜见西藏宾馆的总经理丹洋。一见面,我的天哪,简直自惭形秽,自己太矮小啦——我本人1.77米,通常也还算是大个儿呢,可我挺身直腰昂首也就刚刚够得着对方的肩膀吧——丹洋的个头将近2米,而且,还是一位卷发的大帅哥呢!

第一次接触丹洋,我很奇怪他怎么没去当篮球运动员,其实,他虽然身材高大,却非常内秀,好静而不好动,说起话轻声细语,谦逊和气,细腻斯文,为人诚恳,彬彬有礼,给人很可交的感觉。此后,我们不少会面,成为了朋友,他总是要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有事就打个招呼啊,甚至聚会晚了,他就会自己开着车送我回家。所以,我称他为“西藏第一高朋”。


亚格博(左)与丹洋(右)

丹洋1972年出生在怒江与澜沧江交汇的昌都,父亲早年是拉萨的进步青年,与阿沛副委员长的儿子阿沛仁青一起到北京学习,母亲则是从昌都到西南民族学院毕业的,后来都在机关工作。父亲还是西藏一位老领导的秘书兼翻译,后来还担任过《西藏研究》的主编。丹洋自幼在地委机关大院长大,在那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说起昌都,感觉那是特别的好。当他10岁时随父母的工作调动来到拉萨,觉得拉萨远不如昌都好,那里的高山长满参天大树,那里的水果蔬菜很丰富,牛羊肉酥油也很不错,相比之下,拉萨差远了呢。所以,跟他玩得好的小朋友也大都是昌都的孩子。

在拉萨读完小学和中学,他考取了上海旅游学院,学酒店管理。此前,整个西藏可能都没有学酒店管理的科班了。那时,也完全没有hotel的概念,只知道招待所这个词,拉萨城里有一所、二所、三所。70年代,我有一次从藏北来到拉萨,因为是半夜到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落脚,只好在漆黑的拉萨城晃悠到天亮,才住进那座老旧的藏式建筑的第二招待所。丹洋学的却是酒店管理这个时尚的专业,当时学校只有他一个藏族学生。那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西藏的旅游业、酒店业正在缓慢启动,最缺少旅游和酒店管理人才。上海旅游学院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地处东海之滨,其前身是五七干校。上海旅游学院在当时的办学理念也很前卫。因为这所学校培养的不是理论人才,而是实操人才,所以,学校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出去打工、经商、承包什么的,但酒店管理的专业课程却是不能马虎的。

丹洋大学毕业,本来可以留在旅游局机关,但他本人愿意到企业工作,便分配到拉萨饭店。拉萨饭店是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援藏项目,也是当时拉萨最高级的酒店。那时私人旅游在中国还基本没有开始,接待的大都是外国游客。拉萨饭店接待过国家领导人,接待过外国元首。这家酒店经历了从自主管理、到外方管理、再到自主管理的复杂过程,丹洋来到这里的时候,是从外方管理与再次自主管理的过渡期,但依然还有印度、瑞士、法国的管理人员。起初每天的晨会,还是外方经理主持,用的还是英语。丹洋的英语不错,因此要承担的事务就更多一些。他从最基层最具体的工作做起,在市场销售部、餐饮部、康乐部都干过,熟悉了酒店所有环节甚至细节,直到副总经理。当年的拉萨假日酒店在国内相当有名气,四川成都的锦江饭店还专门组团来观摩学习呢。丹洋记得,当初自己只有大约300元工资,骑着自行车上班,可每个标间的房价可以卖到800元。

专业工作需要专业精神,特别是像酒店这样很晚才进入高原的专业,更是如此。丹洋讲过一件对他触动很大事情——曾经有一个德国人,在拉萨假日酒店当过一段时间工程部主管,后来离开拉萨了,早就没有联系了。几十年后,突然有需要联系这个人,完全没有任何信息线索,几经周折,才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上查到这个人,那个人不知经历过多少个国家、多少家酒店,现在仍然是工程部主管。丹洋特别感慨,这样的人,哪怕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能够做很多年甚至一辈子,就是专业精神、职业精神支撑着,那他一定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丹洋本人这些年也还是有经商、从政的机会,但酒店专业精神支撑着自己,一直干到今天。


丹洋

2011年,丹洋从北京国旅集团挂职培训回来,调任西藏宾馆总经理。西藏宾馆是比拉萨饭店建设略早的一家宾馆,是中央多位领导人都批示过的项目,因为此前西藏实在没有一处可以承担重要接待任务的场所。这座藏式建筑风格的宾馆,三十多年来,承担了无数接待任务,然而,到丹洋接任时,已经是设计比较落后、设施比较陈旧的宾馆了。但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仍然是在西藏承担重要政务接待任务的场所。不过,如今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拉萨市能够经营旅店居住的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西藏宾馆也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

丹洋作为西藏星级饭店协会负责人,近期又在西藏旅投集团有限公司筹备组从事战略规划工作,他更关注西藏旅游业的宏观发展和未来走向。西藏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人数已经达到2000多万人次,旅游业产值占到西藏GDP的14%,但酒店业的标准化服务规范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地民众的就业、收入和福利,对于西藏整个经济社会,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丹洋说,很多年前,他看到尼泊尔设立文化旅游大臣,有些不解。如今,我们国家的机构改革也将文化和旅游整合在一起,这对旅游业是一个重大利好,旅游业的文化含量、文化意义,其实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

酒店管理真是一门极有意思的专业,每天要接触多少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奇奇怪怪的人啊,酒店不就是一个小世界吗?丹洋在朋友聚会时,通常很少言语,他更愿意倾听,而我们俩一起,谈到西藏经济和旅游发展时,那就津津乐道了。其实丹洋是一个很现代很前卫的人,他觉得,在工作和交往中,无所谓什么民族,中华民族都是一家人,文化交流就是要互相学习,社会发展就是要有世界眼光。我想,这些与他的家庭教育很有关系,也与他所从事这个特殊的酒店专业也很有关系。

当我问起丹洋最近一次回昌都是什么时间,他算了一下,可能是10年前了。他父亲过世,这位藏族老知识分子没有按照藏族传统的丧葬习俗,而是选择了火化,遵从父亲的遗愿,丹洋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昌都,将父亲的骨灰撒进了那条穿越高原大山、奔往南亚大地的澜沧江……(中国西藏网 文、供图/亚格博)

[桑旦拉卓读后感]

如同丹洋先生提到的那位德国先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仍然坚持做一个酒店的工程部主管,我相信在这个行业里他会成为一位世界级一流专业人士。

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年轻藏族人身上非常缺乏,因为毕业后,多数学生总在铁饭碗和自己的理想中徘徊,最终扛不住身边人的指责和缺乏职业精神的我们会选择一个所谓的稳定的职业,也许梦想此时就已经开始慢慢淡化了。

丹洋先生能够很明智、坚定的选择自己的理想,并热爱着自己的工作毫无怨言,我想和他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离不开的,

真心希望丹洋先生的这种精神能够伴随他一生。

在我写的形色藏人的每一篇后面,都有我的养女桑旦拉卓写的读后感。至于桑旦拉卓怎样成为我的养女,这篇以往的文章中可以看到——2008年第5期《十月》杂志《悲伤西藏》。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手艺人卢俊义

    201810191539933787655_266.jpg
    2014年春天,22岁的卢俊义第一次坐着火车来到拉萨。当他看到蓝天下的布达拉宫时,恍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此前,他只听说过西藏,有一个同学唱起《青藏高原》让他觉得那么美妙,他想,他一定要到西藏来看看。[详细]
  • “阿里王子”的传奇阿里

    他原就是从古格穿越而来的,如今带着爱和梦回归古格已经三年多了,作为他的“铁粉”,也作为他的大作《传奇阿里》的编辑, 我始终在忆念着他——古格•次仁加布先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