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赏阅

【乡愁藏韵】沉寂的帕里——曾经显赫的古道商贸重镇

陈丹 发布时间:2019-03-15 13:2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过去帕里镇的人比现在多很多。当时生活比较有意思,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房子,但商业很热闹,满街都是各国的商人和康巴人。”


沙珍阿妈和笔者

  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两张采访的合影,我坐在沙珍阿妈的旁边和她交谈,我们手握手一起面对镜头微笑……那是在沙珍阿妈的家里,那一年她78岁,她的家,在亚东的帕里。

  亚东由于地处西藏边境,是口岸所在地,所以被视为边境重镇。殊不知,在帕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在西藏屈指可数的商贸重镇时,亚东只是卓木山谷里的一个小村子,历史上曾隶属于帕里宗。而在西藏的边贸历史上,帕里曾是非常显赫的一个名字。


帕里民居

  “过去帕里镇的人比现在多很多。当时生活比较有意思,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房子,但商业很热闹,满街都是各国的商人和康巴人。康巴人做生意很厉害,又很强悍,我们都不敢惹他们。镇上最大的商号是邦达昌和桑多昌,他们的骡马数量多得数不清。此外还有热振昌、泽珠昌、色刚昌等等”。


帕里镇的沙珍阿妈

  78岁的沙珍阿妈出生在江孜,三岁时来到帕里。当时父亲做生意,雇请马帮从印度买货到日喀则等地去卖。

  沙珍最先嫁给了一个北京来的商人,民主改革后,她将一条洁白的哈达挂在丈夫的脖子上,目送他上了回内地的车。老人在今天讲起这段历史,眼里只有豁达,口气里只有平淡,但是我还是有些心酸,想必在当初,那哈达后面的面庞,定是沾满了泪痕的吧!

  后来沙珍又成了热振昌原管家索朗多布杰的夫人,多布杰当时负责管理热振昌从拉萨到噶伦堡的货物交易。

  沙珍年轻的时候去过不丹、印度,路过锡金、还两次到过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见识不能说不广。而且,她还写得一手漂亮的藏文,“当时像我这样十几岁上学的女孩子在帕里还是比较多的,我们主要学习藏文”。

  帕里最初的发展,应该缘起于移民。200多年前,位于西藏南端的帕里草原上只有几户牧民,后来从各地来了一批批移民,有逃来的农奴、有传播宗教的教徒、也有一些寻找机会的商贩。人多了的帕里开始有了贸易,由于地处不丹、锡金、印度几国的交界点上,中外贸易自然产生。到了二十世纪初,帕里已经发展得有些规模,成为了西藏的一个“宗”,有了不少大家族。西藏大宗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在此进行,各国商家云集于此,藏区有实力的大商号也纷纷在此设立分号,进行获利不扉的进出口贸易。


帕里民居

  “以前这里热闹极了,有很多商人,来自不丹、锡金、印度、尼泊尔,还有很多康巴人。不丹人主要出售大米、炒米和各种水果,锡金人和印度人大量地卖布匹,尼泊尔的佛灯油很受欢迎。生意做得最大的是康巴人,他们主要经营茶叶和皮毛。”

  “西藏各大商号在这里都有分号和马帮。一个马帮有时多达八、九‘拉’一拉为10匹骡马),全镇骡马最多时达千余匹。各个地方来的马帮都有,最多是康区。惟有不丹没有马帮,全用背夫,来回五天,他们买了肉、羊腿、绸缎等背回去。帕里当时有专门的贸易市场,能看到各种货币,但主要流通西藏的旧币。”


帕里老人拉巴卓玛

  75岁南木林县人拉巴卓玛原来在贵族家当“差巴”(租种庄园土地的一种农奴),后来嫁到白朗县,丈夫是个小商人。1954年遭遇洪灾,生意做不下去了,听说当时帕里比较繁华,于是跟着马帮的一个朋友来到了帕里,路上走了7天。

  到帕里后,丈夫在牧场里给人帮忙,“当时马帮商队多得数不清”,本地也有很多人开马店、种马草,“根本不愁没活干”!拉巴卓玛找了一份织氆氇的工作,移民夫妻很快就在帕里安了家,“当时生活很简单,没有太多的要求”。

  沙珍阿妈告诉我,1964年初亚东口岸关闭后,马帮商队再也没有来过,商号纷纷撤离,帕里一下子荒凉了。当年那些气派的商号建筑,如今只剩旧址。热振昌是由于“热振事件”,被西藏地方政府没收,只分给了他们现在住的这幢房子。

  我此次在帕里的采访有幸由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请来了原亚东县基建委书记——阿旺迟列老先生做翻译,老先生高水平的汉藏语互译本领和渊博的学识使得我在帕里的收获非常之大。采访结束后,老先生还不厌其烦地带领我去看了几个大商号的旧址和帕里边贸市场。


茶马古道时期的老店面

  商号的旧址早已为别的建筑取代,再也寻不见一丝半点的痕迹。但边贸市场是去年4月才建成的,宽敞而整洁的一个大院子。与市场同时起用的还有边贸市场宾馆,就在院子的里面,外边邻着街。

  宾馆老板德吉措姆告诉我们,客人主要是不丹人,多的时候一天二三十人,少的时候每天也有一两个。宾馆有10个房间,从两人间到五人间都有。望果节的时候来帕里做生意的不丹商人多达一百多人,他们用美元,说藏语,长得和我们一样。女人喜欢穿有花纹的衣服,男人都穿藏装。他们卖炒米、毛毯,还有“瓦斯王”表和金戒指,买走的多数是胶鞋、暖水瓶和一些便宜的小电器。


帕里采访

  十几年过去了,相册里的老人我都不曾去问询过,其实是不敢去问询。心里只存着当时采访交流之时的笑容和泪水,祝愿他们都安好如初。(中国西藏网 文、图/陈丹)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