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赏阅

浅谈“博物馆的未来”

白一宏 发布时间:2019-05-20 13:4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都会在这期间挑选一个主题,以此反映社会关注的议题。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除了有往年常规的公布“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和“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推介外,“博物馆网上展览”“博物馆在移动”等项目将启动上线。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发展空前高速但也任重道远。

  多元发展并持续进行文化生产是要义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晏燕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国内的美术馆、博物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做,有许多路要走。“以全球化的眼光去看待未来的发展,建立起系统之间的链接,不论是跨地域的,还是跨时空的都是有必要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发展及持续进行文化生产和价值、意义的总结。”她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各行各业的交织和联系也显得更为频繁和密切。艺术作为能够提升人们精神修养和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得到更多行业和普通大众的关注。

  图为今日美术馆副馆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晏燕接受中国西藏网专访。

  未来将更注重观众的互动与美育的引导

  就如何更好地推进国内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和参与,晏燕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近年来,国内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工作中心在兼顾学术研究、馆藏梳理、展览等核心之外,越来越重要的职能转向公众的美育教育与互动。美术馆如何通过展览的学术输出,起到很好的美育教育效果,增进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粘性,是值得美术馆的同仁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晏燕说,“我主要的工作是围绕展览和策划,这几年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做好一个展览,既能很好地展现和梳理学术成果,展现当代艺术的原创和活力,又能够通过展览陈列的布局和文字、图片甚至是通过影像的说明及介绍,给与公众更多的信息切入对展览本身的理解。并且,我们会通过在展览中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赢得公众的参与。我们还会将公众的回馈和意见建议进行更进一步总结和深入研究。”


图为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展览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博物馆的今天就是传统的未来

  在大家的印象中,博物馆的历史较为悠久,保存和展示的是历史文物和经典艺术,去博物馆的观众通过对文物或者是博物馆的展陈去探究当时的历史。作为文明和文化的载体,博物馆在今天如何链接过去和当下,历史和未来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探讨。

  “记得2014年参加德国文化考察项目,其中与德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的交谈对我触动很深。他们当时有一个课题即是去关注和研究当下的物件和产品、设计,研究他们对当下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以此梳理今天正在发生的‘历史’ ,他们所作的并不是把自身当成一个完全展示历史的博物馆,而是与今天仍在发生关系,并将持续影响到未来人对今天的理解和评价的历史博物馆。通过这种启示,强调在博物馆、美术馆的工作者在建构历史、链接未来的重要性和主动性。”晏燕说,“就我个人而言,我在今日美术馆的工作主要是涉及到当代艺术的领域,它相对博物馆系统的工作来说,更为鲜活,我们需要对今天的文化现象及展现的样貌进行有价值的整理,并且将它呈现出来。作为一种文化的输出,或者说是文化生产的工作,我们对于如何将当下正在发生的内容链接和构建其对未来的想象和价值系统并不陌生,我们的工作核心就是总结今天,链接未来。”

  人的价值之于博物馆未来的重要性

  “从传统的未来出发,对于一些更经典的博物馆提出更大的挑战。从展品而言,一些精细、材质脆弱的、难以保存的文物,在面向未来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保存问题,需要研究者更好了解作品的性能,结合最新的技术制定保存方案,并将作品进行细致的数字采集,一方面用来评估岁月中展品的变化,另一方面具有数据价值的采集将起到一定程度的补救作用。其次是知识传承问题,经典的文物和特定的历史,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将其故事、价值和意义更好地介绍给公众,以激发公众对于特定历史的兴趣,产生更大和更广的教育意义,以此真正使得一些‘静态’的文物,产生一些‘活生生’的价值,特别是通过传承和激发,能够将一些经典的视觉,转译成为新的鲜活的文化和视觉,通过与当下的链接,甚至起到对一些艺术门类的关注、延续甚至是挽救的作用。”晏燕说,“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的发展,传统的经典需要通过新的途径和方法让其价值被更多人了解、传承。总而言之,值得强调的是,链接传统和未来不能缺失的是人在其中的能动性,在美术馆工作者与大众之间,需要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并形成价值,这是最重要的。”(中国西藏网 记者/白一宏)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