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复杂沉积物年代学瓶颈问题有望解决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获悉,由中科院青海盐湖所和兰州大学合作的项目——复杂沉积物的单颗粒释光测年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地学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
年代学是揭示盐湖演化过程、理解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准确揭示盐湖成盐成矿规律的重要前提。受困于青藏高原盐湖沉积的复杂性,盐湖演化研究相关的复杂年代学研究存在瓶颈问题。光释光测年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测年技术,但不完全晒退及信号暗淡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青藏高原复杂沉积物中的应用。该研究利用最新发展的单颗粒释光测年方法及计算模型,改进检测不完全晒退沉积物的测年技术,并可靠地测定了其沉积年代。
研究团队依托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上游沙隆卡考古遗址洪水—古土壤沉积序列,开展详细的单颗粒钾长石释光测年方法学研究,建立可用于复杂沉积历史样品的单颗粒钾长石测年流程及分析方法。通过释光特性分析,并利用独立碳屑放射性碳14测年和单颗粒石英测年,进一步验证了单颗粒钾长石测年方法及获得年龄的可靠性。
研究还阐明了东亚夏季风和洪水对人类定居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影响。东亚夏季风增强导致沙隆卡遗址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为人类定居青藏高原东北部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引起的洪水事件显著影响了古人类在该遗址的定居。在全新世中期至晚期东亚夏季风降水在该地区减弱背景下,生存策略的改善可能主导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人类定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把脉”江源 守护“中华水塔”——江源科考十年观察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寒缺氧,水系纵横,人烟稀少,长期处于科研“空白区”。 [详细] -
科普图解|科考设备显身手 “体检”大江之源
(责编:欧阳易佳、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详细] -
“盖被子”减缓冰川消融———应用太阳辐射管理
2021年10月15日,研究团队前往达古17号冰川进行考察。考察结果发现,经过一年时间,“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降低,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相比,能减缓冰川消融厚度达1.5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