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砥砺奋进看四川 :旅游扶贫激发四川乡村潜力

发布时间:2018-02-06 16:30:00来源: 中国旅游报

  近日,以“秘境平武⋅南国冰恋”为主题的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版)暨首届平武冰瀑节开幕,主题晚会、高峰论坛、美食文化品鉴、乡村旅游成果展示等主题活动陆续登场——以四大“活化石”著称的深山古城绵阳平武首次在四川乡村旅游大舞台上惊艳亮相,并凭借中国报恩城文化旅游项目引资超百亿元。事实上,广安武胜、乐山沐川、甘孜乡城都因承办“四季版”的乡村旅游文化节火了起来,这项活动仍只是四川2017年旅游扶贫的创新举措之一。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决胜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把旅游扶贫作为“头等大事”,通过多方联动和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近期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2017年,四川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283亿元,同比增长13%,相当于为全省6646万农民人均增收贡献403元;全省共有509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退出,占全省3769个退出贫困村的13.5%;带动3.7万户12.6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占全省108.5万脱贫人口的11.6%。

  发展旅游业让四川的许多乡村变了模样,旅游业正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阵地。

  协同联动机制创新

  与2016年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推动448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相比,2017年四川的旅游扶贫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得益于“协同联动、创新机制、体现担当、聚焦深度(深度贫困地区)”。

  四川省委、省政府将旅游扶贫列入全省脱贫攻坚22个专项工作之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四川省委农工委、农业厅、扶贫移民局等部门在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等方面全力参与支持,交通厅、文化厅等部门先后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交通+旅游”、“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财政投入也相当给力。2017年,四川省旅游发展委联合财政厅安排下达1.205亿元省级旅游发展资金,撬动市(州)县(市、区)统筹整合旅游扶贫资金18.66亿元,重点支持86个县实施旅游产业扶贫,占全省160个有扶贫任务县的54%,其中,涉及2017年计划摘帽县14个,占16个计划摘帽县的88%。

  体制机制方面,近两年四川一直在创新——成立了省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扶贫工作;不断完善并始终坚持“省负总责、市州组织、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项目到村、精准到户”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压紧工作责任,保障旅游扶贫工作有序开展;依托科研院校和社会机构设立了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片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创新构建社会化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机制;以《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为统揽,切实推进“四大片区”旅游扶贫实施计划落地落实;创新建立部门联动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会同扶贫移民局共同引导和推动贫困地区通过开展旅游扶贫示范区(村)创建,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探索旅游脱贫新路径;加大制度供给,出台《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带动精准脱贫加分办法》、《四川省旅游扶贫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强力推动旅游扶贫任务落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创新性地把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作为乡村旅游提升发展、旅游扶贫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不久前,刚刚从台湾学习交流归来的四川省数十名乡村旅游产业带头人齐聚成都,就各自的学习心得和对未来的发展思路进行了热烈交流。2017年,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和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组织480名乡村旅游产业带头人分10批次前往台湾开展了学习交流,在名额的分配上特别向88个贫困县倾斜。学员们回来后不仅努力实现自身的提档升级,更把先进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和经验传播到全省各地。记者了解到,在人才支撑方面,四川积极发挥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国家西部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平台的作用,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者、从业者开展了分级、分批、分类培训。

  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胡斌的办公室里,挂着2017旅游扶贫攻坚作战图,图上的四川省高原藏区(甘孜、阿坝)和大小凉山彝区两个深度贫困地区显得十分醒目。胡斌说,四川藏区彝区已纳入国家“三区三州”范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决胜全面小康”的要求下,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旅游扶贫已上升为全省战略。

  以旅游业统筹特色农牧业、生态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让四川的民族地区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数据显示,主要覆盖阿坝、甘孜和凉山等民族区域的深度贫困地区在2017年成功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7个、旅游扶贫示范村30个,新增乡村民宿达标户368个、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150家,带动3.03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占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人口的14.7%。

  四川正以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为战略抓手,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环境为基础、以景区景点为依托,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产业扶贫因地制宜

  “旅游扶贫要始终以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为目标导向。”傅勇林认为,首先要满足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做到“近者悦”;其次才是满足游客需要,吸引“远者来”。“我们一定要按照抓服务业的方式来抓旅游产业扶贫,按照产业推进的规律、产业推进的逻辑来推动旅游扶贫工作。”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不少地方的旅游干部实行“扶贫”承包制,同贫困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贫困户家家墙上都贴上了精准扶贫明细卡。各地涌现众多旅游扶贫案例,也总结出景区带村、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能人带户等多种扶贫模式。

  地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的平武县白马王朗核心区有1526名村民,贫困发生率高达14.1%。成都天友旅游集团进驻开发建设白马王朗旅游度假区后,以“龙头企业+村寨/合作社+本土创业者+其他农户”的模式,为4000余白马藏族同胞搭建起了共同创业、就业、务工的平台,形成了农家旅游接待、民俗文化表演、青稞咂酒生产、手工艺品制作、生态种植养殖的全产业链条。

  南充市仪陇县的朱德故里景区,坚持与当地农户共建共享、共生共融、共抓共管的发展方式,在高标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优先实施路、水、气、视讯、住居等扶贫项目。朱德故里景区管理局副局长邓成功说,“景区带村”着力改善了核心区内1605户5385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6年核心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12051元,比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001元,这里的村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脱贫。

  广安市武胜县白坪乡、飞龙镇、三溪镇的29个行政村整体规划为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后,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花果种植产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方圆50公里的乡村从形象、功能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唐大姐的家以前破旧不堪,而今却是“门前瓜果香,门后树成行”。由于种植的果树品种多样,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这里赏花、摘果。游客多了,果子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好价钱,唐大姐一家现在的年收入已经达到数十万元。在武胜,依靠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致富的村民着实不在少数。

  广元市苍溪县和利州区走的是旅游商品开发带动的路子。刘华的“御楼兰毯坊”坐落在苍溪县著名的乡村旅游景区梨博园附近。这里生产的真丝地(挂)毯深受日本及欧美等国家客户的喜爱,年销售额5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刘华设置了20多个加工点,为村民提供技术和原材料,计件付酬,村民们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就业和增收。利州区白朝村的“灵芝大王”王钦建立了灵芝产业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100多户农民一起种植食用菌,年产值达到了四五百万元。

  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多种创新模式引导各地开展旅游扶贫,不仅有效激发了基层活力,也为村民们的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对推进新时代的旅游扶贫工作,胡斌说,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定下的主基调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聚力助推社会全面进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乡村的旅游扶贫除了富民增收,还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动能,在解决“空心村”问题、改善乡村面貌、提升乡村文明、拓展农业产业链、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建乡村伦理、重构乡村秩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以前是典型的“空心村”。自2015年月坝村开启生态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后,在外务工的壮劳力全部返乡,要么参与旅游项目建设运营,要么自己开办农家乐。在以“国有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当地村民自愿把房屋租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翻建、统一布局、统一营运。“当地农户依靠房屋租金+务工+合作社分红,一年能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白朝乡人武部部长郭正山说。月坝村党支部书记吴光成的“悦来客栈”投资60多万元,计划3年收回成本。“以前在外做餐饮生意,除去租金、物料、人工、水电等成本剩不下几个钱,现在自家养起了跑山猪、种上了蔬菜,收入比在外高多了。”

  看到家乡正在大力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的小伙仲均成决定“回巢”投资建设小型拓展基地。张丕军、鲜桂英夫妇也从浙江返乡,承包了村里“树尖上的餐厅”。“在家乡过上富足生活,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张丕军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在朱德故里景区覆盖的5个村之一的蔡家坪村,老支书丁学明率先把自己的院子租给了有经验的旅游企业打造“老支书”客栈,成了“党员致富带头人”。为了鼓励村民们通过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朱德故里景区管理局每年都评选“支持景区发展之星”、“脱贫攻坚之星”,并颁发奖状、奖金,鼓励村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在群众中激起了前所未有的争优热潮。

  来到南充阆中市天宫乡,81岁的王素清老奶奶正在家里练习给客人煮咖啡。去年以来,阆中市投入资金,引进专业团队,把包括王素清家在内的好几个贫困户的老院子打造成了精品民宿。只见保存着原风貌的农家瓦房内,整洁的大床、雪白的被褥、全新的卫浴用具一应俱全,拉开窗帘就能看到菜园和果树。在专业机构的经营下,这里的一间客房最高可卖到每晚700元,王奶奶打从心里乐开了花。就在王素清家不远处,还有十多幢点缀在青山翠竹之间的“森林玻璃屋”正在加快建设,春节前就将迎客,不少村民都在寻思如何搭上这班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快车”。

  当记者走进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一下子就被独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吸引住了。只见家家户户洁白的外墙上还仅绘有色彩鲜亮的农民画,还有“不比钞票比家教”、“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脱贫要靠自己干!”等充满正能量的宣传语。原来,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利州区委、区政府不仅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更创新性地开展了扶志、扶能、树新风的“两扶一树”活动。通过各种接地气的宣传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引导,利州的贫困户们不再“等靠要”,而是变成了主动学技术、争相搞产业的新型农民。“旅游扶贫真正让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利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娟欣慰地说。

  旅游扶贫正让四川的乡村发生着巨大变化——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归巢”创业,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四川的旅游扶贫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力量,不仅美了村、富了民,还优化和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有力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成为推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动能。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