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学习在高原 > 理论前沿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锻造藏学出版精品

发布时间:2022-10-30 14:5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重要内容。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解决了温饱基本生活需求以后,对实现美好生活的高层次需求就成为必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必不可少。如何实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目标,是摆在包括中国藏学出版社在内的中国出版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图为《西藏通史》书影

  近年来,中国藏学出版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涉藏图书出版的主线,坚持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服务,坚持为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稳定发展服务,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图书。2016年底, 国内外首部体例完整、内容全面、系统展现西藏地方历史研究的通史著作《西藏通史》陆续出版。全书8卷13册,共850余万字,用扎实的史料、充分的证据雄辩地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为《昌都解放70周年系列丛书》书影

  2019年推出的“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分为经济卷、政治卷、文化卷、民生卷、生态环境卷、宗教卷、文献资料卷和大事记8卷,以海量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为基础,全方位、多视角记录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2020年出版的《昌都解放70周年系列丛书》共计10本,全面回顾和记录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认真总结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昌都的成功实践经验。

  图为《〈十七条协议〉与有关西藏历史问题研究》《西藏历史55讲》《流淌的吉曲河——学历史讲拉萨》书影


图为《西藏翻身农奴口述史》丛书书影

  2021年,在策划推动建党百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主题出版工作中,中国藏学出版社以“高品位”与“系列化”为宗旨开展图书选题,推出了《西藏历史55讲》《流淌的吉曲河——学历史讲拉萨》《西藏翻身农奴口述史丛书》(全4册)《〈十七条协议〉与有关西藏历史问题研究》等一批兼具理论深度和文化温度,兼顾政治意义与艺术意蕴的精品图书,注重适应现代读者的生活节奏与审美情趣,受到读者们的普遍欢迎。

  图为2021年,出席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作为礼品之一赠送西藏各寺庙的《中华大典•藏文卷》第一批14种文集201卷经精心包装即将运往西藏

  2021年8月,出席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将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大典•藏文卷》第一批14种文集201卷作为礼品之一赠送西藏各寺庙,带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宗教界的亲切关怀。


图为《中华大典•藏文卷·萨迦五祖文集》(全25册)书影


图为《中华大典•藏文卷·历代班禅文集》(全39册)书影

  《中华大典•藏文卷》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传统藏学典籍,计划整理、出版《萨迦五祖文集》《历代班禅文集》《历代噶玛巴文集》等37个项目1100多函文集,内容涉及藏族传统“十明学”,包括佛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工艺学、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人物传记、文学小说、诗歌、各种目录,囊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和知识领域,是一部最权威、最全面、最能体现“十明学”精髓内容的文本集。编纂《中华大典•藏文卷》是党和政府有史以来集中最多人力、财力,全方位、多领域全面、系统地保护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的巨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自2013年以来,《中华大典·藏文卷》项目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和动员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出版社、印经院、寺院以及私人文献收藏者,依托各地各部门现有文献资源优势、专业人才优势以及技术设备优势,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不断共同推动这一标志性重大文化工程。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中国藏学出版社将认真学习、领会、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顺应时代潮流,坚守专业,突出特色,融合发展,服务读者,成为构建中国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传播平台。重点策划、编辑、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赓续红色传统宣传革命文化、西藏与祖国关系史、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系列图书,同时,还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升传播能力。

  其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书出版方面,在已出版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西藏》《包容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迪庆的实证研究》《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川滇藏交界地区说起》《藏村日常—民族共同体社会的传播学研究》《嘉木—M村民族志》等实证系列图书基础上,陆续出版《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历史铸就统一体——考古与文物所见西藏和中原关系资料研究》(全8册)等重点图书,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西藏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篇章。

  图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原书记阴法唐的回忆录《从泰山到珠峰》和开国中将谭冠三写给长子谭戎生的家书集《将门家风》书影

  在赓续红色传统,宣传革命文化图书出版方面,中国藏学出版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擦亮红色底色,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的读者讲好红色故事”作为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出版了一批全方位聚焦“老西藏精神”的图书。如:西藏自治区党委原书记阴法唐的回忆录《从泰山到珠峰》,原十八军进藏老兵魏克的日记体著作《百岁回望》,曾在西藏军区工作过的开国中将谭冠三写给长子谭戎生的家书集《将门家风》,中央派遣的首批进藏医生徐乐天的《拉萨影痕》等。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建设红色图书产品线,对作者资源积累、编辑队伍建设、图书选题策划、后期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予以长远规划和人力物力支持,出版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家风教育、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的好图书。

  在西藏与祖国关系史图书出版方面,将修订出版《西藏通史》典藏版,积极配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西藏文化史》。策划、编写、翻译更多通俗易懂的汉文藏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图书,教育引导西藏各族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图为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系列图书书影

  在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系列图书出版方面,发挥藏文出版专业优势,出版了《历世班禅文集》(全39册)、《藏传佛教教义阐释》(试讲本)、《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文集》(1—10辑)、《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义阐释系列图书》《晋美丹曲嘉措文集》(全19册)、《法界宝藏论》(藏汉合璧,全5册) 等图书。未来将继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藏传佛教教义阐释有机结合,梳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展现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实成就,展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未来道路,为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做出努力。

  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方面,中国藏学出版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殷切嘱托,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中国藏学出版社将继续完成《中华大典•藏文卷》后续800多卷的编辑出版工作,整理出版《英藏敦煌文献勘录》,汉藏互译一批重要历史典籍,完成出版《青藏高原山水文化》大型丛书。


上图为电子版大藏经装帧展示,下图为《中华大藏经·藏文对勘本》实体书书影

  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升传播能力方面,中国藏学出版社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西藏文化的精髓,融合创新技术,尝试数字出版,让书写在藏文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开发《中华大藏经•藏文对勘本》电子版、《东噶藏学大辞典》App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版数字化、网络化藏文汉文服务产品,便利涉藏知识的研究、学习。办好《中国藏学》杂志微信公众号、中国藏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头条号,陆续推出音频视频全媒体创新产品。以出版融合发展的思维和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西藏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藏学出版社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坚守党的出版阵地,坚定“两个服务”的宗旨,严把“导向关”“学术关”“质量关”,彰显“中国藏学”品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洪涛 作者系中国藏学出版社社长)(本文所有图片由中国藏学出版社提供)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