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学习在高原 >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跟着总书记看西藏】找到家的达曼人 守好家门守边疆

发布时间:2022-07-29 18:1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当车辆翻过海拔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时,感觉车在云上行,人在画中游。绕了个“山路十八弯”,我们才到达山顶。放眼望去,希夏邦马峰山脉连绵不断,一座座巍峨耸立的雪山像是天地间的柱子,屹立在吉隆和聂拉木地带。

  我们的车行驶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318国道上,从日喀则市到昂仁县、萨嘎县、仲巴县,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着。有广袤无垠的平地,也有像孔唐拉姆山这样俊秀挺拔的高山,还有像我们一样在这苍茫的大地上急速行驶的车辆。旅行途中一路陪伴我们的是一座座输电铁塔,它们或高耸入云,或有着“岗巴羊”羊头一样别致的造型。这一条风景线,更是西藏的“光明线”。

  
图为从吉隆县前往聂拉木县沿途所见的输电铁塔

  一条吉隆沟 半部西藏史

  吉隆意为“欢乐谷”或“舒适谷”之意。小时候常听阿妈说她去吉隆打工的故事。十几岁的她,常常和家乡的大人们一起坐车,一天一夜才能到达。崎岖不平的山路让车厢摇摇晃晃,晃得她一路晕车,可一进吉隆沟,优美的风景和舒爽的气候让她立刻心旷神怡,迷恋不已。

  从萨嘎县乘车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吉隆县。4月的吉隆县,寒风四起,显得有些萧瑟,可距离县城不到80公里的吉隆沟,却像是夏季一般郁郁葱葱。吉隆沟是日喀则五条沟中最深的,也是珠峰自然保护区内面积最大的森林景区,有动植物1000多种,素有“西藏最后的秘境”“珠穆朗玛峰后花园”的美誉。

  
图为雨后的吉隆沟

  山顶终年积雪,山腰林木茂盛。吉隆沟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历史就像这奔流的吉隆藏布河水一样,源远流长。古时,松赞干布迎娶尼婆罗王的女儿赤尊公主入藏,迎亲的队伍由“芒域”入藏——这个芒域,亦被称为唐竺古道,也就是今天的吉隆沟。这里也是西藏最著名的密宗修行者米拉日巴出生和修行之地,至今仍保留有米拉日巴旧居遗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吉隆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廓尔喀人入侵西藏,乾隆皇帝派军入藏驱逐廓尔喀。至今在吉隆沟内,还能看到当时清兵修建的掩体防御工事遗迹、清军士兵墓遗址以及为了纪念此役,在宗嘎镇山沟的悬崖壁上,刻有题铭“招提壁垒”的字样,这山沟是清军击退廓尔喀军时的行军要道。对于吉隆而言,“招提壁垒”和清军墓遗址不仅是一处历史古迹,更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反击外敌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历史见证。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村庄叫达曼村,居住着大量的达曼人。 这些人就是当年廓尔喀人滞留下来的后裔。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三处地方就是最好的印证。讲中华民族一家亲,吉隆沟就是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图为位于吉隆沟达曼村的清军护藏卫国纪念馆

  
图为位于吉隆沟达曼村的清军墓

  
图为刻有题铭“招提壁垒”的字样的悬崖壁

  遇见一群特殊的老乡

  走进吉隆沟,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独具吉隆风格的藏式楼层房屋、苍劲挺拔的森林、白雪皑皑的山峰,错落有致,意境悠远。从满布黄棕的悬崖峭壁到郁郁葱葱的生态宝地、从寒风凛冽到蒙蒙细雨,让人感觉直接从冬季跨越夏季。走进神女峰和日吾边巴峰脚下的达曼村,干净平坦的水泥路和鳞次栉比的藏式独家独院,还有相貌接近南亚人的居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位六旬老人迎面走来,穿着藏装、系着邦典、戴着藏式耳环,远看与当地藏族人并没有区别。近看,鼻眼相貌像极了尼泊尔或印度人,可当她说出一口流利的藏语向我们问候时,我便以为她就是吉隆本地人。

  经带领我们的工作人员向我详细介绍达曼村后,我才真正了解到达曼村和达曼人的由来。18年前,他们生活在中尼边境,住着简陋的茅草棚,通过干杂活儿维持生计;数百年来,他们如“吉普赛人”一样在中尼、中印边境上游走,无国无家,漂浮无依。直到2003年,达曼人被中国拥入怀中并享受到了公民的权利。自那年起,他们定居在吉隆沟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公民,终于有了新家并身有所居、心有所依、劳有所获,住着藏式小院,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过去我对吉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它的人文历史上,却不知道我的老家日喀则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老乡。

  
图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达曼村一角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达曼人正式加入中国国籍,主要依靠国家惠民政策性补贴和打铁、采集林下资源、劳务输出等获取收入,维持生活。截至2021年,达曼村共有59户、194人,其中低保户32户、105人,占总人口的55%。全村中专学历2人、初中学历21人、小学学历13人,文盲占全村人口的64%。

  第一个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户的达曼人

  一番寒暄后,得知这位六旬老人叫云丹,今年66岁。18年前,她和其他达曼人一样,没有安身之地。那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受尽苦难,一直渴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为中国人,可以安家、安心。“我做梦也没有想过,有生之年真的能成为中国人。”云丹远望窗外露出微笑着说。

  
图为达曼村村民云丹

  
图为云丹家的客厅

  她是达曼村第一个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户的人,这让人很钦佩。

  听她说,刚加入中国国籍时,政府就给达曼人修房屋、给予各种生活补贴,她还被纳入低保户。生活有了着落后,云丹经常一人去吉隆沟原始森林采药捡柴,平日闲暇之余,去合作社织藏毯。这样的生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能够自力更生后,便主动向政府申请退出低保户。“国家已经给了我一个安身、安心之地,况且我四肢健全,老是靠着政府的补贴,我害羞呀!”她用右手食指划了划脸颊,做出了“羞不羞?”的手势(西藏传统文化中的常用手势)。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坚定”二字,现在她是达曼村致富村民、守边表率。

  祖国是最坚实的靠山。由于以前没有国籍,达曼人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老一辈达曼人大多都是文盲。在加入中国国籍后,达曼人也可以享受15年义务教育。云丹的女儿今年32岁,长期在拉萨打工赚钱;外孙今年15岁,在吉隆县中学上初中。她说:“我这一代人没有这个福气上学,可我的外孙遇上了好时机,必须要让他接受教育”。每当有一点收入,除去少许的生活费,她都会存到银行卡里。“他能考到哪儿我就送到哪儿,趁有力气给他挣点学费和生活费,以后能不麻烦国家就不麻烦了”。

  看着云丹整洁舒适的房子和她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我也不自觉地嘴角上扬。离开云丹家,村里的几个孩子正在你追我赶地玩耍,嬉闹的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我想,这也是达曼村幸福生活的回响吧!

  达曼村年龄最大的老人

  第二天清晨,太阳缓缓地照亮吉隆镇的每个角落,按计划我们出发前往下一个采访点。原本想路过达曼村,补张村子的全景。可下车后,看见一群男女老少在村子中央的广场边聊天、晒太阳,我们禁不住融入他们,又开始“聊天”。一位戴着迷彩帽、着装干净的白发老人拿着一把韭菜递给一位姑娘,说几句话后便转身准备离开。我上前几步跟老人打了个招呼,这位瘦小而憨厚朴实的老人,微笑着停下了脚步点头回应了我。

  他叫加措,今年75岁,是达曼村年龄最大的老人。在达曼村的温室大棚工作,他说他准备去温室大棚摘点蔬菜。他与69岁的爱人拉巴曲宗育有一个儿子,今年21岁,可惜听力有障碍不便外出打工,所以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需要靠他在合作社工作的工资和国家的补贴。

  据了解,他们每人每年有7000元的守边补贴,像加措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每年 1000元的生活补贴、300元的草场补贴,老伴、儿子也能享受相应的补贴,日子过的很是惬意。平常除了打理温室大棚的蔬菜,他还可以去合作社打铁挣点收入。“现在呀,有房住、有活干、有钱挣,生活很幸福!”

  
图为达曼村一角

  打铁是达曼人的传统手工业。在几代人的传承下,全村除了公认的传习技师边巴和扎西两位老人外,还有二十多名中青年人掌握了打铁技艺。现有两处小型的打铁加工间,主要制作斧头、弯刀、厨具等当地群众使用的生活用具,几乎每天都有定制者和买家。

  现在,达曼村的村民们靠着国家的政策补贴和劳务输出,创造着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同时心怀感恩之心为国家守边疆。这从达曼人的幸福笑容和挨家挨户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中能够感受到。“祖国带我奔小康,我为祖国守边疆”,这是达曼人用行动报答祖国恩情的生动写照。(中国西藏网 文、图/德吉卓玛)

(责编: 陈浩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