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改革开放我见证 > 征文作品

【改革开放我见证】“赶潮”的父亲

张培胜 发布时间:2018-08-11 21:5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提起我的父亲,村里人无人不知,他是一个追赶潮流的人。正是他的“赶潮”性格,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实践,带领乡亲们走在致富的大道上。按他的话,紧随改革开放的潮流,日子就会越来越红火。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我们村。我们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我们家两亩田。按以前习惯,田里都是种稻谷。但父亲觉得种稻谷不赚钱,于是琢磨着发展点其他副业赚点钱。

  那时,我们家没有电视,邻居王阿姨家有,她是我们村第一个购买电视机的人。父亲有空就去看电视,连广告也不放过。有时还在本上写写记记。有一次,父亲看到电视上说有个地方养鱼发了财,于是他动心,想把稻田整理成鱼塘养鱼。

  回到家,父亲和母亲商量,母亲坚决不同意,说好好的稻谷不种,养鱼有风险。父亲说,“这是发家致富的潮流,按往常种稻谷,交完公粮,剩下的只够吃,没什么钱赚。养鱼不一样,现在养的人少,肯定赚钱。”父亲的一番话打动了母亲,母亲欣然同意了。于是,父母亲天天在田里劳作,深挖田,细扩整,一个月下来,稻田弄成了鱼塘。投上鱼苗后,就算正式开始养鱼了。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鱼儿长得快,半年后,我家的鱼卖了一千多块。在当时,这可是天大的消息。于是,我们家购买了电视,生活条件改观不少。父亲因为养鱼在村里出了名,许多村里人前来请教父亲如何养鱼,事实证明,父亲的眼光不错,我们村在山区,水质好,鱼的味道好,深受当地人欢迎。村里好多人因为养鱼发了财,盖起了新房,生活条件改善不少。

  进入九十年代,养鱼的人多了,钱不好赚了。父亲想做点别的事情,父亲常看电视读报纸,得知南下打工挣钱快。那时,我们村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外出打工还是一件新鲜事。父亲打定主意要外出打工,母亲不放心,毕竟,父亲从未出过远门。父亲笑着说,“你没看电视上说的,现在打工是潮流,出去打工,能挣钱不说,还可以开阔一下眼界。”母亲拗不过父亲。父亲便南下打工了,打工两年,父亲在外面站稳了脚跟,还当上了车间主任,一年下来挣了一万多块钱,村里人看到打工的好处,纷纷跟着父亲外出打工了。打工日子,父亲见多识广,懂得了一些管理知识,也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

  五年后,父亲打工存了些钱,他便不想打工了。他把想法说出来,母亲便反问,“好好地打工,怎么不打了,老家没什么厂,去哪打工挣钱?”父亲笑,“我回家建厂呀,这是潮流。”“你总是赶‘潮流’,你建厂,要钱要人,你都没有呀。”“我会想办法的。”母亲说不过父亲,勉强同意了。回到老家,父亲找镇信用社贷款,母亲说,“借钱,要是还不上怎么办。”胆小的母亲对父亲的做法不理解。父亲笑着说,“南方那些办厂的,哪有不借钱的?”父亲贷了三万块钱,加上手上的几万块,建起了一个根雕加工厂。父亲长期大量收购树根,村里人觉得树根没什么用,纷纷向父亲的厂子卖。收来树根,父亲请县里的根雕老师指导工人做根雕,每条树根,根据自身形状构思,然后清洗、打磨、上漆,就这样,一条条千姿百态的根雕作品便问世了。父亲向经销商打电话,开始时销路还好,后来,销路不畅,几个固定的经销商还常常压价,让父亲觉得很不公平。

  时光来到2000年,父亲发现现在的网络发达了,可以利用互联网卖产品了。于是,父亲请人做了网站,发布自己的根雕产品。厂里的工人问,“这个方法行不?”父亲说,“上网销售是潮流。”一边的母亲不再问了,因为她知道,父亲是个赶潮流的人,应该没错的。网站建好之后,父亲还花钱在报纸、电视上做广告,你还别说,根雕的产品有了销路,价格也上去了,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好,村里的收入增加了。

  父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父亲带头村里还开办了中药加工厂,蔬菜生产基地,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些厂全由村里人出资兴建,按出资额大小持有股份。村里人知道父亲是个明白人,赶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干的事没什么错的。父亲的威望越来越高,当上村支书,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2010年,父亲看到人家的产品有商品,竞争力强。他琢磨着给村办企业的商品注册商标,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父亲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能够代表村形象,得到乡亲们认可的商标注册成功了。从此,我们村的产品有了商标,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力度,加上包装精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2017年,父亲向村委提出不当村支部了,说自己老了,要让年轻人干。有的村民说“怕年轻人干不好。”父亲说,“这是潮流,年轻人思想先进,视野开阔,能够顺应改革开放潮流,能够更好带领村里人致富。”当年轻的村支部走马上任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跟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干,准没错,我相信你。我退下来了,但我还会关注时代发展潮流,和乡亲们一道奋斗,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一席话,在场的村民感动得泪水涟涟。(中国西藏网 文/张培胜)

(责编: 陈冰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