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北故事 > 专栏文章

一次采访一生情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19-11-25 15:3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从相识前后来说,日玛是我认识和保持了30年友谊的第一位牧民朋友。

  1987年盛夏,我一人独闯藏北无人区,曾在双湖办事处嘎措乡借住过日玛家。


这是嘎措乡日玛(左)在原土房里与来家里的流动商贩交流,购买物品。(唐召明1987年摄)

  当时选择借住日玛家,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会说汉语。

  在地广人稀的无人区,我因不会说藏语,常常无法与牧民群众进行交流。这对作为记者的我来说,比上了绞刑架还要难受。

  那年我住进日玛家,犹如住进天堂,幸福极了!日玛原是文部办事处俄久买乡的铁匠,后来被招婿入赘到嘎措乡。他不仅手艺好,会说汉语,待人也十分热情。在得知我想借住他家时,毫不犹豫地将自家三间土房,腾出一间让我住。

  在他家,我不用在没有店住、没有饭吃的无人区,每天像个“叫花子”,为吃饭和住宿而发愁。

  在这间不大的土屋里,日玛每天都会给我端来成盆的手抓羊肉、一热水瓶的醇香酥油茶和一小袋拌糌粑的青稞炒面,放在地垫的小桌上。他对我是管吃管喝,一分钱不要。

  因我入住,加上日玛当翻译。我的这间临时小屋,一时间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嘎措乡是一个保留了“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形式的乡村。平时,青壮年都到很远的夏季草场去放牧,村里留下来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发现从外面来人住在村里,不少人好奇地跑到日玛家来看热闹。没想到,有人当翻译,他们又成了我的采访对象,让我心里很是甜蜜!

  日玛平时在乡里干些铁匠活,妻子、女儿和老人参加放牧、织帐篷,村里给记工分,扣除集体配发的牛羊肉等食物外,一年有纯收入6000多元。

  日玛家中的三间房,其中一间是办事处无偿为他建的定居房,另外两间是他自己盖的。

  当时,日玛家房外有台那曲科委风能实验站帮助安装的风力发电机,点着15瓦的小灯泡,这在当地可算是“高配”了。

  一到晚上,我这间有灯泡照明、地上铺着牛毛垫子的屋里,常常坐满人。而此时,日玛总是拿着酥油茶壶一边不停地给大家添茶;一边用夹生的汉语为我采访当翻译,特别是让扎巴老牧人给我讲述野生动物种种有趣的故事……

  过去没有电话,日玛又不识字,我自那次离开嘎措乡后,也就和他失去了联系。后来,我虽路过嘎措乡作短暂停留,但因时间匆匆,未能相见。重返无人区也就成了我最大的心愿。

  2009年初夏,机会终于来了。此时北京至拉萨开通了火车,我便利用采访京藏列车的机会,辗转来到嘎措乡。


这是嘎措乡铁匠日玛新搬进的由中石油对口援建的安居房。(唐召明2009年7月摄)

  再次来到嘎措乡,所见的一切让我很是惊喜!日玛和村民们已搬进有路灯照明的一排排藏式安居房里了。

  这些新建筑,是前两年由中石油对口援建的。我先到村委会,由村委会主任普琼带我来到日玛新家。

  走进日玛家大院,屋外是一个保暖的玻璃阳光棚。再走进屋内,里面是个大房间。窗户上挂着淡雅的黄、白两色窗帘,房子正中是烧牛羊粪的大铁皮炉,靠墙边是画着小鸟、花卉的大藏柜,上面摆放着电视机、电话、收录机、磁带、药箱等。两面墙壁边摆放着冰柜、沙发和铺着艳丽藏毯的木床及电动奶油分离器、高压锅等物品,屋顶上挂着花瓣式大吊灯。

  日玛见到我,甭提有多高兴!这位平时少言寡语的藏北汉子不停地嘿嘿乐着,忙不迭地从冰箱里拿出羊肉,让妻子给我煮肉、打酥油茶,还拿出成箱的拉萨啤酒请我喝……

  日玛的女儿现已出嫁了,全家五口人,住着两间100平米的大房子。全家一年有纯收入两万元左右。近几年还买了一辆“东风”牌卡车,一辆拖拉机和两辆摩托车。按说这种生活水平蛮不错了,可日玛告诉我,他还不是乡里最富裕的人家。

  这是唐召明与嘎措乡铁匠日玛30年后在嘎措乡相逢,在行藏族群众最高礼节的碰头礼。(唐召明提供,2017年7月26日摄)

  2017年7月26日,我作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代表,在向藏北牧民群众赠送完牛粪捡拾车后,抽空再次来到嘎措乡看望老朋友。

  这次我和日玛相见,看到岁月在彼此脸上所留下的深深印记,愈发感到友谊的深厚。就在我和日玛行藏族最高礼节的碰头礼时,没想到这一瞬间被双湖县副书记、中石油援藏干部胡勇及时地捕捉下来,成了我俩珍藏的永久记忆!。(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