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北故事 > 专栏文章

记者“讨饭”成美谈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19-12-02 16:4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这是唐召明在藏北草原采访时,在玛尼堆前留影。(唐召明提供,1990年7月摄)

  没想到30年前,我一人独闯藏北无人区,一路要饭回那曲镇的事,在京藏两地艺术家座谈会上成为美谈。

  “‘出去出去,这里可不是你要饭的地方,怎么跑这来了?快出去!’我正在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寻声瞅了瞅站在门口的‘大个子’,上下端详几秒后赶紧起身告诉服务员,‘别赶他,这不是要饭的,我之前在拉萨见过他,他是新华社的记者唐召明。’” 西藏文化厅副厅长张志中在座谈会上说。

  他稍停顿一下,解释说:“晚上10点多钟了,唐召明背着个大包、蓬头垢面从藏北无人区一路要饭到那曲镇,闯进我们正在吃饭、已停业装修多日的那曲饭店。那时,我在西藏文联工作,出差到那曲,朋友们请饭店厨师给我们临时炒几个菜一起聚聚。没想到唐记者闯进来,被我认出来解了围!当我们知道他一个人独闯无人区回来,举座惊鄂,大家都停下筷子看着这位不速之客:浑身衣服上沾满油污和破洞,头发胡子老长,很少洗过的脸加上高原暴晒,只有两只眼睛和牙齿是白色的。我们不约而同地把桌上的饭菜都让给了饥肠辘辘的唐记者……”张志中讲得很动情,30多位藏汉族艺术家不约而同地望向正在座谈会上拍照的我,随后响起一阵热烈掌声。

  事情缘起在2017年9月14日,西藏藏剧团团长班典安排包括我在内的中国评剧院一行,举行了京藏两地艺术家交流座谈会,西藏文化厅副厅长张志中主持会议。

  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在介绍新创评剧《藏地彩虹》主创团队,介绍了我这位既是“老高原”记者,又是该剧的主创人员时,大家并不知道,张副厅长是我的老朋友。故张副厅长插话说不仅认识我,还向大家讲了我要饭的故事。


这是唐召明搭卡车二闯藏北无人区时,趁司机修车空挡,在路途中进行采访。(唐召明提供,1988年11月摄)

  那是1987年,我一人独闯藏北无人区,去寻找1976年年开发藏北无人区的拓荒者,前后历时3个多月时间。

  我作为西藏首位独闯藏北无人区的新闻工作者,其实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没有饭吃,没有店住,而是没有交通工具。

  例如,我在双湖办事处查桑区一带完成采访后,准备到双湖办事处去,便背着牧民送的酥油、糌粑、风干肉,怀揣着装满酥油茶的行军壶,在路边整整拦了一个星期的汽车,眼巴巴看着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汽车从身边一辆辆驶过,谁也不停车。第7天看看手表,已经中午1点钟了,实在没法,只好走到几公里外的一座简易桥上,干脆站在桥中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谢天谢地,两小时后总算盼来了一辆“解放”牌卡车,我手中举着相机和钱,连摇带晃,心里却像打鼓一样怦怦直跳:汽车总不会从我身上轧过去吧?开车的是位青年藏族司机,见到我这位像“乞丐”一样不要命的拦车人,拼命按车喇叭让我躲开。但我已经豁出命去要搭上这辆车,站在路当中,动也不动。距离我两米远的地方,汽车来了个急刹车。没等我上前解释,从驾驶室副座跳下一人,也许他把我当成了一个发疯的神经病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揪住我的衣领,朝我腹部就是狠狠的一拳。

  当记者头一次挨打,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幸亏司机从车上下来制止了他,招手让我上了车厢。坐在车厢的货物堆上,心里虽有好大的不快,但过了一会我又高兴起来,心想,如果每次挨一拳能坐上汽车,那也值了。


这是昔日藏北首府的“铁皮城”那曲镇。(唐召明1987年7月摄)

  “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搭车,我学乖了。从双湖返回那曲时,听说有辆拉货汽车,天不亮我就起床,拿出洗脸毛巾把人家的汽车头擦得干干净净。司机起床看到后,自然不好意思拒绝我搭车。路上汽车陷进泥里,我就脱下羽绒服兜来石子垫在车轮下边。司机被感动了,他让我坐进驾驶室,还时常为我拍照提供方便。

  人们常说,经历就是财富。此话不假。总共念了不到10年书的我,今天能成为新华社的一名高级记者,与我当年独闯藏北无人区,在西藏艰苦环境中的磨练是分不开的。就像我在当时日记中所写:“我初进藏北无人区虽吃尽苦头,但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想,我日后会从容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会退缩!”。(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