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准巴乡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东部,距离县城64公里,全乡共有4个行政村。据了解,“准巴”蕴含“敬献之意”,象征着无私的奉献与忠诚的守护,在这片高原边境之地,准巴乡群众用自己的坚韧与担当,把对祖国的热爱镌刻在每一寸土地。
巡边路是什么样的?
“呜——”摩托车的轰鸣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早晨九点左右,34岁的索朗巴旦和队员们已整装待发。作为准巴乡铁骑巡边队的小队长,他将带领队员们开始一天的边境巡逻。队员们身着统一的巡边背心,携带巡边日志与望远镜,车上还载着铁锹等工具。这支成立于2021年10月的巡边队,如今已有72名队员,他们采用“骑行+徒步”相结合的方式,守护着这段边境线。

图为索朗巴旦

图为巡边队员在骑行巡逻

图为巡边队员在骑行巡逻
从准巴乡知能村出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天险之路。一侧是近乎垂直的陡峭山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巡边队员们在拐弯极多的险峻山路上熟练地驾驶着摩托车。
“这条路,我们每天都有人走。”索朗巴旦说。他驾驶摩托车的技术娴熟自如,但在某些特别危险的路段,还是会放慢速度,提醒后面的队员注意安全。
随着海拔不断攀升,道路状况愈发复杂,季节变换带来不同的挑战。索朗巴旦介绍:“夏季雨水较多,落石和道路泥泞常阻断通行;冬季积雪深厚,车辆难以行进。我们必须及时清理路面,确保巡逻路线畅通。”
巡边过程中要做什么?
巡边工作远不止是“走路”那么简单。摩托车巡逻完82公里后,在海拔约四千米的巡逻点上,队员们停下摩托车,开始了14公里的徒步巡逻段。

图为巡边队员在徒步巡逻
“徒步巡逻能到达摩托车无法通行的区域,也更便于观察边境线上的情况。”索朗巴旦解释道。队员们排成一列,领头的队员手持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青山草甸间格外醒目。
除了观察记录边境动态,巡边员还要承担道路维护工作。遇到被落石或积雪阻断的路段,他们要立即停车清理。这次的小雪中,队员们拿起铁锹,熟练地清除路面落石,确保巡逻通道畅通。

图为巡边队员在清扫积雪 受访者供图
“夏季要防落石、清淤泥,冬季要除积雪。有时候一段路要反复清理好几次。”索朗巴旦说。巡边途中,队员们还要留意有无可疑人员活动,检查边境设施是否完好,并随手清理沿途垃圾。
巡边路上的温暖
尽管巡边工作充满艰辛,但路上总有一些温暖的时刻让人感动。
13点半左右,队员们围坐在临时休息点的火炉旁,拿出了各自带的午餐。有的吃糌粑,有的泡方便面,还有人把从家里带来的饼子和菜放在炉子上加热。

图为巡边队员在准备吃方便面

图为巡边队员在吃饭
“来,尝尝我家的牛肉包子。”一位队员把自家制作的牦牛肉包子分给大家。另一位队员则拿出清茶,给旁边队员的杯子斟满。在这海拔四千米的巡边路上,简单的食物显得格外美味,欢声笑语中,所有的疲惫似乎都消散了。

图为尼玛央宗
这种温暖,更体现在巡边队员们的家国情怀中。巡边结束后,记者见到了索朗巴旦72岁的母亲尼玛央宗。这位有着47年党龄的老人说:“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守护家园是我们的责任。现在政策这么好,国家这么支持,我们更要守好边境。”
巡边怎么规范化?
“自从2021年巡边队成立以来,我们的工作越来越规范。”索朗巴旦介绍说。在准巴乡党委的指导下,巡边队制定了《巡边铁骑队工作规范(试行)》,对巡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作出了明确要求。

图为巡边队员在骑行巡逻

图为巡边队员在骑行巡逻
每天出发前,巡边临时党支部都要对所有装备进行检查:摩托车安全状况、应急通讯设备电量、医疗急救包药品有效期等。巡边过程中,队员要实时在工作群中上传位置信息和现场照片。巡边结束后,还要汇总发现的问题,形成闭环处置。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每日一巡逻、每日一汇总、每日一汇报制度。”索朗巴旦介绍,巡边队还不定期联合边境派出所、卫生院开展应急演练,模拟队员受伤、遭遇突发情况等场景,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在漫长的巡边路上,守护是永恒的主题。从祖辈的放牧守边到如今的“铁骑”巡边,不变的是对家园的深情守护。如今,这份守护更加规范科学,既有制度的保障,又有科技的支撑,更有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谨以此文,致敬所有在祖国边疆默默奉献的巡边守边员们。(中国西藏网 记者/次旦拉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