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市色尼区第五幼儿园的学生正在玩耍。 图由吴小聪提供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市色尼区,一幅跨越人生四季的幸福画卷正在雪域之巅徐徐展开——幼儿园里童声朗朗,创业园区青春飞扬,养老院里笑声阵阵。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记者循着一个个普通色尼人的生活轨迹,记录下这片高原上“从摇篮到夕阳”的温暖变迁。
走进色尼区第五幼儿园,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映入眼帘,教室里传来儿歌声。小班学生达瓦措姆正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表演节目,脸上带着笑意,眼里充满清澈。在攀爬架上玩耍,在操场上荡秋千,在食堂里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孩子们的童年格外美好。
曾经,色尼区的孩子们大多在牧场里“摸爬滚打”。如今,标准化的教室、专业的幼师团队、营养丰富的三餐,成了孩子们的日常。
园长次仁卓嘎回忆:“过去牧区没有幼儿园,孩子们要么跟着大人放牧,要么在家里等上学年龄。过去5年,色尼区投入1.2亿元改善学前教育条件,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8所,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在那曲市第三中学,科技馆里正进行机器人编程课。初二学生扎西平措熟练地调试着传感器:“我设计的太阳能牧羊犬能帮阿爸守羊群!”这所投资8000万元改扩建的学校,不仅配有地暖宿舍、藏餐食堂,还开设了很多兴趣社团。
从幼儿园到中小学,色尼区的孩子们正享受着越来越完善的教育保障。而改变不止于课堂,学生宿舍还配备了暖气,食堂每天更新菜谱,兼顾口味与营养均衡。孩子们在舒适的环境下更专心学习,朝着“走出草原看世界”的梦想努力。
据色尼区教育局数据显示,色尼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提升至118.22%,农牧民子女上学享受“三包”政策,还有专项助学金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阶段。
教育铺就成长路,就业打开幸福门。在色尼区就业服务中心,年轻人毕业后能通过技能培训、招聘会找到心仪的工作。曾经,牧区青年就业多局限于传统行业,如今,电商、旅游、现代农牧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近年来,色尼区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2万个,建立“培训-就业-跟踪”全链条服务机制。
岁月流转,幸福延续到晚年。在色尼区日间照料中心,78岁的格桑老人正和老伙伴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护士们定时为他们量血压、监测健康情况。曾经,牧区老人养老多靠子女照料。如今,照料中心提供免费的餐饮、医疗护理和文化娱乐服务,每天的锅庄舞时间更是老人们最期待的时刻。
格桑老人说:“真的打心眼里感谢中国共产党,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
从幼儿园的“一砖一瓦”到中学的“一粥一饭”,从职场的“一技之长”到晚年的“一颦一笑”,色尼区用6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个阶段的具体温度里。这份“全周期”的民生答卷,写满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的承诺,更映照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生动的注解。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