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半月谈发表文章《部分农村啃老现象观察》,文章中提到的部分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啃老现象引起了大众的讨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的压力,部分农村中青年产生了困惑和迷茫,选择了“啃老”。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单单涉及“农村中青年”这个群体,背后还有家庭、教育、就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多层面因素,需要加强关注并有序引导。
树立正确价值观,弘扬文明乡风。在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高消费的攀比心理让农村父母自愿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比如高价彩礼让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无法承担,此重担就落在了父母身上。久而久之,子女会认为接受父母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思想认识的落后。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现在年轻人热衷的自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农村自治组织也可以开展宣传活动,例如通过红白理事会整治高价彩礼,将鼓励年轻人自力更生纳入村规民约等。通过引导,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成本,特别是婚姻成本,让父母和子女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
加强就业创业扶持。虽然现在农村中青年的学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教育水平提升与就业期望不匹配,导致许多年轻人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一方面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立足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更多适合年轻人的岗位,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来自湖北当阳的返乡创业青年彭书亭,在草埠湖集镇上创办了一家极具年代感的沮漳供销社,推广本地农垦文化、知青文化,当地政府借此契机,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烘焙、瑜伽、手工等创意店铺在草埠湖集镇落地开“花”。
正确看待,走出舒适区。现今社会,部分年轻人可能因焦虑、抑郁等问题而选择啃老,这是他们逃避现实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和社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社会层面可以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年轻人寻求专业支持,还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年轻人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孩子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父母和老师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和规划。“啃老”不分农村和城市,农村青年也不必压力过大,正确看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接受变化的必然性,培养学习能力和乐观心态,勇敢迈步走出舒适区,活出属于年轻人的精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敏(宜昌当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