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沈阳:精准匹配技和企 无缝衔接校与岗

发布时间: 2024-05-24 09:53:00 来源: 辽宁日报

  又到毕业季,不少大学毕业生正在为了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奔忙。然而,专业不对口、经验不充足、实操上手慢等问题,让一些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遭遇就业难题。

  针对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应用技能不足的情况,沈阳市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行动,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离校三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培训,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助力高校毕业生从校园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专业转换

  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基本功扎实、上手快、工作能力突出,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说起对辽宁工业大学毕业生王鸿佳的印象,沈阳元影视公司负责人肖巨时赞不绝口:“现在,她已经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才。”

  王鸿佳一直对新媒体运营比较感兴趣,但她本科所学专业却和新媒体“不挨边”,无法满足相关企业的需要。正在她要遗憾地和自己喜欢的工作擦肩而过时,机会却来了。

  “我通过学校宣讲和网上查询,发现了沈阳市有免费的专业转换培训的信息,这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及时的,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通过在沈阳技师学院4个月的系统学习,我初步掌握了新媒体文案、编辑、营销策划、短视频制作等技能,并拿到了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让我没想到的是,拿证后两天就找到了工作!”王鸿佳说。

  记者了解到,沈阳市于2022年开始启动高校毕业生免费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项目,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产业需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优质培训机构对离校三年内未就业及毕业年度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开展3至6个月的专业培训。项目启动以来,已有3200余人参加了培训。

  技能提升

  就业更具竞争力

  “今年1月,我开始参加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并选择了沈阳技师学院无人机维修技术与应用专业。目前,已经系统学习了图形设计等课程,下一步还将学习航拍技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研究生王立说:“将来,我要把所学专业和所学技能融会贯通,更好地运用在工作中。”

  和专业“彻底转换”不同,王立的“新技能”和所学专业相辅相成,更多的是自我提升。通过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拿到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后,他在就业市场上将更加具有竞争力。他说,“证书是学习过程的证明,也是学习成果的认可,为我的长远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建处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培训专业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市场紧缺急需的工业机器人操作及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及维修、大数据开发、软件系统操作、数字新媒体制作、直播电商、物联网应用、5G通信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维护等。培训专业每年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由培训机构开展,激发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是关键。沈阳市每年动态遴选一批高质量的院校和培训机构,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截至目前,沈阳市有数十家培训机构为大学生免费开展专业转换培训,沈阳市对其发放培训补贴达832.4万元。

  沈阳技师学院大学生和退役军人培训办招生老师韩宏说:“我们的培训重点在应用,包括专业技能强化、项目实战实施,并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状态,相当于把企业的岗前培训前移到培训学校里,让参加完培训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操作。目前,学员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感受氛围

  学校职场无缝衔接

  沈阳浑南区众合职业培训学校是一家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教学机构,已培训学员近千人。这里的培训教室更像是写字间,学员在工作间的电脑前紧张地忙碌着,他们仿佛是公司的在岗员工。

  “真实的职场环境是我们的特色,也是优势之一。”众合职业培训学校相关负责人阮建对记者说:“学员在这里能体验到真实的工作模式,便于他们在学校和职场间的无缝衔接。而且,学员还可以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实战’。目前,我们有400余家合作企业。”

  “校园和职场的氛围有所不同,感谢这里让我提前体验了公司管理模式,加速我的成长。”马浩喆毕业于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也曾经是众合职业培训学校的一名学员,现在在一家设计公司担任视觉设计师。他说:“这里独特的课程设置、专业的指导教师,不仅让我学到了实操技术,也让我学习了在职场中需要掌握的技巧。”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学毕业生可以登录“沈阳业市”舒心就业服务平台网站查询培训机构名单,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专业。接下来,将加强管理、动态更新政策,着力为高校毕业生参加培训提供便利,让企业需求、就业岗位与参加培训的学生更近、直到“手牵手”,用“双证”为高校毕业生插上就业之翼。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