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

发布时间: 2025-07-11 16:52: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铁路诞生200年了。

  1825年,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正式通车,列车最高运行时速24公里;

  2025年,中国,CR450动车组样车跑出每小时450公里的全球最快速度,再次刷新纪录。

  从时速24公里到时速450公里,跨越200年的巨变令人振奋。在这样特殊的节点,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于7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办。透过本届大会,能观察到哪些新动向?

  中国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

  世界高铁看中国

  “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站上了世界舞台中央。”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上,不少人如此感慨。

  数据为证——

  15年前,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彼时中国高铁里程仅7531公里。

  15年后,世界高铁大会再次来到中国,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已达4.8万公里,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

  15年间,中国高铁里程增加了5倍多,重塑了世界高铁格局。

  实力说话——

  一列车,树起高铁技术国际标杆。

  搭载永磁牵引电机“心脏”、穿着一体化全包覆结构“铠甲”,本届世界高铁大会上,CR450动车组样车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作为中国研制的最新一代动车组列车,CR450引领着全球高铁潮流:与CR400相比,车体重量减少约10%,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20%,牵引效率提升4%。

  “CR450动车组样车已先后完成静态试验、低速试验、高速试验等,成功跑出450公里时速。”国铁集团科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起,CR450动车组样车将开展为期一年的60万公里运用考核,最快2026年底可投入商用。

  一条隧道,展现高铁建设硬核实力。

  长江入海口,一条水下隧道正在掘进。

  沪渝蓉沿江高铁崇太长江隧道,全长14.25千米,设计时速350公里,隧道最深处距长江水面89米,由我国自主研制的“领航号”盾构机负责掘进。

  “我们为‘领航号’配备了‘千里眼’——地质超前预报仪,它通过采集刀盘与岩石研磨产生的振动数据,可自动分析出隧道前方地质情况,让盾构机在不停机状况下开挖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总经理高红兵说。

  未来,崇太长江隧道将成为我国首条过江不减速的长江隧道。放眼神州大地,我国已建成10公里以上长大高铁隧道100多座。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一跃跨千米”,福厦高铁采用智能建造技术实现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一体化管理……经过多年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我国构建了完备的高速铁路工程建造技术体系。

  从北国冰城到热带海岛,从江南水乡到西北大漠,一批耐高寒、耐高温、耐干旱、耐风沙的特色高铁,让中国成为全球高铁运营场景最丰富的国家。

  一张网,折射统筹运营强大实力。

  4.8万公里高铁网、4800多标准组动车组列车,如何充分运用运力资源,更好地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

  秘诀就藏在列车运行图里。“列车运行图编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考虑的要素种类较多、耦合关系强,不同要素间的组合随路网规模的增大呈指数级增长。以京沪高铁为例,理论上其全要素决策的组合规模达到10的1000万次方以上。”中国铁路列车运行图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博说,目前,我国积累了大量的面向大规模复杂路网条件下的运行图编制优化经验,现在正持续开展智能编制技术的研究工作,不断推动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庞大的网络、强大的运营能力,让中国高铁单日可发送旅客160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超大城市的人口通过高铁网流动。

  今日的中国,高铁承担了铁路76%左右的旅客发送量、69%左右的旅客周转量,相当于整体交通运输市场19%左右的旅客发送量、31%左右的旅客周转量,成为中长途旅客运输主力。

  更高速、更绿色、更智能

  高铁未来在这里

  未来,世界高铁将走向何方?

  在与世界高铁大会同日开幕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上,我们得以一窥。

  更高速——超导电动高速磁浮车,时速可达600公里。

  装备展上,中国中车带来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车。所谓超导电动高速磁浮,指的是利用车载超导磁体与轨道上的线圈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列车与轨道间的无接触运行。

  “低速时,列车通过橡胶轮走行,时速达150公里后,橡胶轮收起,列车实现悬浮运行。”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邵南介绍。

  除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车,装备展还展出了常导高速磁浮车、常导中低速磁浮车。

  “磁浮车的集中展出,不仅是中国磁浮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实力见证,更彰显了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与优化,磁浮车有望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更绿色——氢能动车组走进现实。

  去年3月,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吉林长春顺利完成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列车每公里平均能耗仅为5千瓦时,无论是零下25摄氏度,还是35摄氏度,均能安全稳定运行。

  “我们正在抓紧研制时速250公里的氢能动车组,年底有望正式下线。”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石磊介绍,借助遍布车顶的氢能电池,列车可实现半小时加氢续航1000公里,运行全程零排放,废水循环使用。

  更智能——人工智能持续赋能世界高铁。

  提起人工智能对高铁的赋能,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

  其实,人工智能对高铁的影响早已深入方方面面。在安全检测监测领域,依托图像智能识别技术,铁路“智能慧眼”可精准识别各类安全隐患、缺陷病害;在生产作业领域,水下设施设备检查机器人,可替代潜水员进行桥梁水下基桩自动化检测,降低工作风险;在学习实训方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让高铁司机们的培训更扎实……

  “虽然高铁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创新不能停止。人工智能、5G通信、无缝换乘,所有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铁路转型关键。”国际铁路联盟总干事长弗朗索瓦·达韦纳说。

  高铁正进入全球扩张新阶段

  与世界共享中国方案

  国际铁路联盟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高铁运营里程超过6.5万公里,每天有1万多列动车组在世界各大洲运行,每年有数十亿乘客受益于这种快速、安全、低碳的交通方式。

  “今天,高铁正进入全球扩张的新阶段。”国际铁路联盟主席阿兰·别洛乌德说,中国是全球高铁的领导者,也是鼓舞人心的力量源泉。

  携手同行,推动高铁向前发展。

  “我们将持续提升高速铁路网的覆盖面和通达性。”国铁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到2025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高铁网覆盖97.2%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到2035年底,高铁营业里程达7万公里左右,覆盖城区人口50万人以上大中城市、主要城市群和重要经济板块等。

  以中国为代表,从欧洲到印度,从北非到东南亚,从中东到美洲,高速铁路正在不断加速发展。

  作为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制动系统制造商,德国克诺尔集团在中国设有15个生产基地和4个研发中心。

  “中国对于克诺尔而言,不仅是战略市场,更是携手共创未来的重要伙伴。”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朗格说,我们高度赞赏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持续扩大开放、引领潮流的姿态。

  互联互通,共享高铁发展机会。

  “‘Whoosh’(雅万高铁动车组的昵称)是一列高铁列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印尼—中国高速铁路公司董事长德维亚纳·斯拉梅·里亚迪说。

  雅万高铁,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它将雅加达与万隆“城际交通”转化为“通勤交通”,缩短近2/3旅行时间,已累计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

  “老中铁路建成通车后,山不再高,路不再远。”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深情点赞。

  作为曾经参与策划建设老中铁路的一员,宋玛·奔舍那表示,老中铁路不仅是一条连接老挝和中国的战略通道,更是一条将老挝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黄金通道。截至今年5月,全线累计发送旅客突破5300万人次,跨境运输货物量超1300万吨。

  匈塞铁路驱动中欧合作加速驶向未来,中吉乌铁路项目正线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中国铁路秉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铁路基础设施“硬联通”。

  交流互鉴,中国成果世界共享。

  累计主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300余项,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均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交流互鉴、携手发展,中国与世界共享方案,推动铁路规则标准“软联通”。

  大会期间,国铁集团分别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等国家铁路部门签署了合作文件,就跨境运输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事宜达成共识。

  一张高铁网,丈量立体中国;一部合作史,共享高铁机遇。更高速、更绿色、更智能,驰骋吧,世界高铁!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