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这里是令人掩鼻的废弃矿区和垃圾山;十年后,这里游人如织,成为游客体验山西五千年民俗风情的“文化之窗”。山西晋城司徒小镇的华丽转身,书写了一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这里煤挖完了,到处是矿渣和垃圾,根本留不住年轻人。”面对困境,司徒村党总支书记周小明带领村“两委”遍访全国强村,最终决定盘活土地,在垃圾山上“种”出希望。
“小镇的魂,就是村民自己当家做主。”司徒小镇景区宣传负责人焦晨阳强调,“每一幢楼、每一处设计、每一个造景、每一场演出,都是我们村民自己完成的。”他回忆建设初期,小镇也曾寻找外部设计公司,但面对高昂的报价,周小明当场拍板:“这钱,够我们自己动手,修不好推了重来!”正是这份魄力与对村民智慧的信任,促使大家挽起袖子,用双手一砖一瓦筑起了自己的家园和梦想舞台。
村南的垃圾山上,开心农场、美食街、古韵亭台相继崛起,充满晋东南乡土气息的“老锅巷”和复刻晋城老街的“六尺巷”逐步落成......从“发展洼地”变身“希望田野”,司徒村只用了6年。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新挑战已然浮现,面对全国“遍地开花”的特色小镇,司徒小镇如何独树一帜?“啥好看?咱这儿的打铁花好看啊!”周小明一语道破,司徒小镇找到了独一无二的“魂”——根植于晋城丰富煤铁资源和祖辈生活的打铁花技艺。
2015年,村集体开始尝试组织村民表演打铁花。从最初的36位手艺人起步,这项古老的技艺在小镇重新焕发生机,并逐步发展为融合神话传说与现代舞台效果的山水实景剧《千年铁魂》。更令人振奋的是,村民表演团队两度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让“千年铁魂”的品牌名扬四海。
“真没想到,扛了一辈子锄头,老了还能在自家门口当演员,给这么多人表演!”村民焦国太是首批打铁花匠人之一,也是小镇蝶变的亲历者。如今,他忙碌而充实,收入也节节攀升。像焦国太这样的村民艺人,司徒小镇已培养了千余名。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昔日的废弃地,如今成了村民实现价值、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作为压轴大戏,《千年铁魂》的壮观场面总是引来阵阵惊叹。“虽然知道是打铁花,但亲眼看到这么多人一起表演,配合着音乐和故事,那种震撼和感动,无法用语言形容!”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赞不绝口,“在司徒小镇,我们不仅看到了精彩的表演,更沉浸式地触摸到了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乡土人情。”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成为司徒小镇最迷人的时刻。“灯笼高挂,古色古香,仿佛穿越回了明清。孩子对什么都好奇,特别是那些传统手工艺。”来自河南济源的游客王女士带着孩子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六尺巷”,“我们刚从‘老锅巷’过来,游客们排着队品尝地道的山西味道,晋东南特色‘川汤’、解暑的绿豆汤都是免费领,孩子特别高兴。”
如今,司徒小镇已从单一的农业生态园,华丽转型为集文化演艺、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老山西民俗印象基地”。2024年,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超11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逾1.3亿元。昔日的垃圾山,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文旅地标”和“经济引擎”。
司徒小镇的蝶变证明,当沉睡的文化资源被唤醒,当村民成为发展的主角,即使资源枯竭的乡村,也能找到一条以文化赋能、绿色发展的振兴新路。一朵朵在昔日垃圾山上绽放的“铁花”,不仅点亮了乡村的夜空,更照亮了转型发展的希望之光。(马立明、桑莉媛、麻潞、赵芳、卢鹏宇、董童、张超宁、马梦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