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中原大地,满载收获与希望。
9月13日上午,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广场,人头攒动。栾川县菌菇、光山县黑猪腊肉、温县铁棍山药粉、息县酸辣粉……各类名优特产琳琅满目,让参观者目不暇接。
以“庆丰收、促消费、增就业、兴产业”为主题,“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暨河南省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活动”启动。现场,参展企业近500家,展品种类达万余种,汇聚河南各类名优特产,展现一年的收获与希望。
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特色农产品专区,吸引诸多市民驻足,一批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组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头雁”的学员们前来参展。来自北京返乡创业新农人周海燕是其中一员,她这次带来了羊肚菌和黑小麦仁等农产品。返乡创业两年多,她感触最深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引进好的产品和技术,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 “村里猴头菇的种植面积扩至1000亩,年产能达2000万棒,还发展二产加工,开发猴头菇酱、挂面、茶、口服液、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如今,猴头菇成为村里的“绿色宝贝”。新乡市辉县薄壁镇平甸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凤坚定发展猴头菇特色种植产业路子,带领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
此次展会,聚焦脱贫地区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打通流通堵点、拓宽销售渠道,让脱贫地区的好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卖得远,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商城县位于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袁凤是商城县袁凤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多年来,她通过‘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发展模式优势,做大做强生态茶,注册自有品牌和商标,获得国家、省级多个奖项,让更多农特产品走出大别山区。
消费帮扶是连接脱贫地区“田间地头”与市场“餐桌案头”的重要桥梁。在栾川县帮扶产品展位上,各类土特产有序摆放。包装上印发“栾川印象”字样的菌类品种达10余种,香菇、鹿茸菌、冬虫草菌、猴头菇……
栾川印象品牌销售人员杨桂林说:“我们是一家集种植、科研、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覆盖8大类150余款农产品,以‘区域品牌带企业—企业建基地—基地富群众’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目前,栾川印象品牌已经集结了1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生产加工线23条,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把更多优质农产品送到百姓餐桌 。”
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孔剑君介绍:“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之年。目前河南有脱贫人口610.9万人、监测对象86.2万人,河南通过‘链’上发力、‘云’上突围、‘牌’上赋能、‘人’上带动,逐步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群众受益’的消费帮扶模式。2024年,河南省累计实现消费帮扶销售额800亿元,带动超300万脱贫群众增收,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日,还举行了产销对接签约,采购商推介会、大宗采购精准对接会,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现场选品等活动,为脱贫地区农产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搭建起重要平台。
无论是高山茶,还是猴头菇……无数个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餐桌,讲述着乡村产业好故事。各地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产业链条化发展新路子,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