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让数字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农村居民(新媒视点)

发布时间: 2025-09-15 16:47: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各地兴建乡村数字服务平台。许多人好奇:平台建成后效果怎样?数字公共服务能否惠及全民?

  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在2024年开展了一项全国调查,线下入户,走过28个省区市(不包含港澳台)80个县级行政区,最终收回198个村庄4816份问卷调查数据。其中几项发现值得关注。

  首先,农村居民并非与数字媒体“隔绝”,新媒体,尤其短视频,已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社交的主流工具。调查数据显示,在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中,农村居民对新媒体的偏好程度已经很高。其中,短视频最受居民欢迎。原因不难理解:其一,短视频低门槛、碎片化,能更快捷地满足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其二,算法推荐让更多普通用户“可见”,更多农村居民亲身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但偏好新媒体,并不意味着农村居民一定能在新媒体上获取更多的公共服务,或更多参与社会治理。

  我们调查发现,许多农村居民虽然使用新媒体,但更多消费的是娱乐内容。并且,在农村,“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以“一高一低”为甚——“高”指的是年龄高,“低”指的是受教育程度低。这两个群体由于缺乏技能素养、设备,往往对数字服务平台知之甚少,更别提日常使用。虽然部分人员能在家人、社区的帮助下接触新媒体及数字服务平台,但数字生活比较单一。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这样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政府建设数字服务平台,其中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帮助这些关键群体获取政策信息以及社会保障、法律援助、健康指导等社会资源。然而,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这些群体可能错失宝贵的发展机会。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本就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平台功能再丰富,界面再花哨,村民不会用、不愿用也是白搭。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要秉持“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意识。只有更多农民在农业生产、社会参与的过程中“玩转”数字工具,技术才算真正造福于民。

  如何让数字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农村居民?

  首先,要贴近群众使用习惯。可以将法规、政策等公共服务信息与娱乐内容有机结合。如制作故事性、互动性更强的公益短视频;或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创新政务监督、建言献策等互动机制,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吸引力。

  其次,要推动信息精准传播。例如,年轻群体关注就业、老年群体关注健康等信息,可以通过精准广告和推荐机制,根据农村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定向投放相关的社会政策。

  最后,加强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培训。针对受教育水平较低群体和老年群体等,政府及社会组织可以设置帮助热线、培训班,或者通过村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协助其使用数字平台的信息查询、政策解读、投诉建议等功能。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