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吉水县水田乡,晚稻随风起伏,收割机轰鸣作响。农户刘多艳捧起一把饱满的稻粒,笑意盈盈地说:“往年种晚稻,不是品种不对路,就是卖不上价。今年跟着龙城农业,良种有人供、技术有人教,稻谷企业直接收,光这一季晚稻就赚了3万多元。”刘多艳口中的变化,源自吉水县商会搭建的“商会+企业+农户”帮扶链——在商会牵线下,江西龙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水田乡结对共建,从稻种、技术到收购全程护航,让农民稳稳端起了“稻饭碗”。
近年来,在吉水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指导下,全县各商会以“商会+”模式为纽带,聚焦双招双引、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工作,把分散的企业力量、社会资源聚成合力,既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破企业发展难题,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商会动能。
“一听说有企业想拓展市场,我立刻对接县里有关部门,前后跑了三趟,终于把宏润香料引进来了。”吉水县总商会徐东,还有一个身份是商会招商专员。为打通招商信息堵点,县工商联从本地及外埠商会中遴选出32名熟悉家乡、人脉广泛的“家乡通”担任招商专员,近三年已捕捉高质量招商线索60余条。
更令人欣喜的是“集群回归”效应:在广州、上海做舞台灯光产业的吉水县赣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晓根、袁小斌,去年响应“二次创业”号召,不仅自己回乡建厂,还带动近30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商会帮我们找厂房、对接本地客户,老乡抱团干,比单打独斗踏实多了。”如今,这个灯光产业集群已带动500余人就业。
不仅产业资本在“回流”,智力资源也在加速“归根”。南昌吉水商会成立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在昌医学专家返乡开展“情系家乡 关爱健康”义诊活动,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实实在在服务家乡人民。
在乡村振兴一线,商会的纽带作用愈发凸显。全县69家会员企业与70个重点村、红色名村、少数民族村“手拉手”,近三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价值500余万元,惠及困难群众及学生3400余人,解决就业200余人。
为破解农产品出山难,商会创新“外地商会+本地资源”模式:去年国庆期间,一场农特产品直播将井冈蜜柚、水南腐竹等特产推向全国,带动销售50余万元;每逢传统节日,商会制作的农特产品电子推介表在各商会平台流转,“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特产,现在成了外地客户的抢手货。”参与直播的商会成员罗玄说。
“我们就是要通过‘商会+’,把社会资源的‘聚宝盆’变成服务发展的‘百宝箱’,让惠民助企的暖流遍布吉水大地。”吉水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袁晓春表示,商会将继续牵紧企业情、连好发展心,让更多力量汇聚成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让吉水的田野更丰、园区更旺、民心更暖。(欧阳诗怡 邱 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