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阜阳技师学院实训车间里,机器低鸣,一群身着工装的学生正专注地操作着设备。
车间门口,一位身形精干的中年人驻足凝望,嘴角露出欣慰的笑意。他正是阜阳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齐雷。
“每次看到这些年轻人熟练操控各种设备,我就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了。他们就是未来‘大国工匠’的种子。”齐雷说。
阜阳的技能人才培养,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而齐雷所在的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推动者。今年四月起,一支由他带领的“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巡回宣讲团,马不停蹄地穿梭于阜阳各县市区。
“传统的‘黑板上开机器’行不通了!我们要把课堂变成车间,把作业变成产品,让学生像工人、老师像师傅、学校像工厂、教学像生产!”宣讲台上,齐雷介绍着阜阳正着力推广的“三转四像”育人模式。八场宣讲共有近千人次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
齐雷深知,培养高技能人才,政府部门承担着重要职责。他和同事们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研究政策、协调资源、督导落实。
这份坚持结出了硕果。在人社部门的推动下,截至9月底,阜阳全市新增技能人才20138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13455人。
“每增加一个技能人才,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也能为‘阜阳制造’乃至‘安徽制造’增添一份硬实力。”齐雷的话语,道出了职业技能培训最朴实的价值。
更大的舞台在九月末拉开帷幕。作为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技工教育联盟大会的东道主,阜阳迎来了长三角地区的同行精英。
站在聚光灯下,看着《长三角2025—2027年技工教育合作十件事》和《长三角一体化技工教育联盟倡议书》发布,齐雷感慨万千:“这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技工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一步。众多专家汇聚于此,思想的碰撞将激发出更强的创新火花。”
进入十月,阜阳又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比武”——安徽省职业技能竞赛第五届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在这里举办。
赛场内,焊花飞溅、代码流转、巧手翻飞,选手们全神贯注,展现精湛技艺。
“竞赛是最好的‘炼金石’和‘检阅场’。看到选手们的精湛技艺,证明我们的路走对了。”作为承办方工作人员的齐雷,穿梭于各赛场,时而驻足观察,时而低声交流。
“技工强省,根基在于人。我们做的,就是搭建最好的舞台,提供最好的土壤。江淮大地肯定会走出更多能担重任、可堪大用的‘大国工匠’。”谈及未来,齐雷信心满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