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吉林省四平市的街灯渐渐亮起,厨师程年站在烙锅前,熟练地转动擀面杖,把雪白的面团擀成薄如蝉翼的饼皮。锅中油花噼啪作响,熏肉的香气弥漫开来,这是属于四平的味道,也是他20年来一直守护的味道。
几根擀面杖、几口烙锅、一袋袋面粉,这些看似平常的烹饪用具,对程年而言却是传承百年技艺的见证。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李连贵熏肉大饼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程年已经带着这道东北名吃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李连贵熏肉大饼的源头可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1907年,一位名叫李连贵的河北青年来到吉林省梨树县谋生。他以卖家乡的熏肉和大饼为生,一次偶然的善举,让他获得了一张来自中医世家的养生药方。
一天,李连贵在集市上遇到一位因突发意外陷入困境的老者,二话不说便将人带回家照料。直到老人康复后,他才知道对方出身中医世家。为感谢李连贵的帮助,老人将一个纸包交到他手中,纸里包着几味药,上面还写着药方。起初,李连贵只是将药放在家中,直到有一天,炕上的热气让药香弥漫开来。这股香气让他灵光一闪——如果用这些药材来煮肉会怎样?于是,他和老人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香而不腻的熏肉。用熏肉老汤炼制的油来烙饼,更让饼皮带着独特的香气。
1941年,李连贵的养子李尧正式创立“李连贵熏肉大饼”品牌。百年流转,如今这门手艺已经传到第五代,全国358家门店继续延续着这段美味传奇。
如今,很多人都听过、吃过李连贵熏肉大饼,但在2001年,它的名气还局限在东北一隅。这一年,程年第一次前往浙江杭州参加全国性的美食推广活动,许多人第一次见到“李连贵”的招牌,还以为是某位明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程年忍不住笑出声。那时,这道扎根东北的美食在南方还鲜为人知。可当热气腾腾、金黄酥脆的大饼裹着熏香四溢的肉片递到食客手中,质疑便被舌尖的满足取代,展台前的长队从开馆排到闭馆,口碑成了最好的名片。
多年后,程年又带着这道美食登上了中国台湾的庙会。那次,他因担心南北口味差异,只准备了几百份兑换券,没想到短短几个小时就被抢空,主办方不得不临时用其他购物券手写代替。“那一刻才懂,不管隔多远,好味道总能打动人心。”程年说。
从那以后,程年和团队就奔走在推广李连贵熏肉大饼的路上,他后备厢里的擀面杖换了一根又一根,烙锅的边缘磨出了包浆,李连贵熏肉大饼的香气也顺着车轮印,从东北街巷飘到了江南弄堂、海峡对岸。
“要做出正宗的李连贵熏肉大饼,每一步都不能马虎。”程年说,做饼没有捷径,每一步都要慢火细作,熏肉选用新鲜猪后腿肉,经过中草药腌制、老汤慢煮、果木熏烤,其色泽棕红透亮、肥而不腻;大饼则用高筋面粉加老汤油和面擀制折叠,再在特制的烙锅中煎至金黄酥脆。饼与肉的组合,是味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
在程年看来,做饼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坚守。他几十年如一日,将全部热情投入这道美食中,从最初的学徒到如今的第四代传人,他始终坚信——耐心与细致才是守住味道的关键。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程年总是第一个走进厨房,最后一个离开。熏肉的香气和烙锅的温度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常说,每一次制作都是与百年匠心的对话,必须对得起这份传承。
程年的坚守不仅体现在日常点滴中,更在关键时刻彰显无遗。婚礼当天,他为了完成一个重要订单,凌晨就钻进厨房忙碌,新婚夜甚至都守在灶台旁。“现在想想挺对不住媳妇的,但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不能砸了‘李连贵’的招牌。”这种近乎苛刻的敬业,让他赢得了同行的敬佩和食客的信赖。
从百年前的偶然相遇到今天的全国飘香,李连贵熏肉大饼的故事是匠心与传承的故事。程年用20年时间,把这道美食带到了更多地方,也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它的未来。正如他所说,好味道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一代代人守护。
暮色渐浓,程年又拿起擀面杖,厨房里熏肉的香气漫出,与远处四平的灯火交织在一起,这百年的美味正在锅铲与擀面杖的碰撞中,续写着新的篇章。(本报记者 程俣薇 通讯员 姚佳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