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青岛市发布2024年住房发展计划,新增保障住房2.1万套

发布时间: 2024-05-24 14:38:00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门庭婷)5月21日,“青岛住房和城乡建设”官方微信号发布青岛市2024年住房发展计划。

  2024年,青岛全市新增城镇住房约9.07万套。其中,上市商品住宅约3.4万套,基本建成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约3.57万套(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约3.43万套,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约0.14万套),新增保障住房2.1万套。

  在有序做好住房供应方面,计划提到,一是优化土地供应,保障住房建设需求。围绕推动房地产供给侧调整和提升高品质住宅整体水平,根据以人定房、以房定地的原则,结合人口流入、去化周期、市场需求等,科学制定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合理安排土地供应。2024年计划新增住宅用地供应量约353.8公顷。

  二是编制发展规划,扩大保障性住房规模。以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为重点,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2024年新增保障住房2.1万套左右,其中新开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0.6万套左右,以65-95平方米中小户型为主,适度建设95平方米以上户型;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左右,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2024年实物配租保障性住房不少于0.45万套,其中公租房不少于0.15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0.3万套(间);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不少于1万户。

  三是完善实施方案,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2024年计划改造城中村122个,涉及村(居)民7.8万户,计划开工建设11.65万套,基本建成3.43万套,实现9800户居民回迁。

  在全面提升住房品质方面,计划显示,一是提升住房设计水平。从人民群众的居住体验出发,提升住宅设计水平。加强品质住房相关技术研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绿色、智慧、数字等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创新,合力提升住房设计水平。

  二是提高建筑质量水平。聚焦住宅常见质量问题,持续整治住宅渗漏、开裂、隔音效果差等问题。采取分户验收可视化、实施交付前业主开放活动、强化交付保修,将“先验房后收房”迭代升级为“先验后收保维修”的“青岛住宅+”新模式。

  三是推广绿色建筑。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落实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政策体系,2024年全市新增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开工装配式建筑200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改造450万平方米。到2024年年底,城镇新建住宅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四是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启动改造433个老旧小区,惠及居民13.2万户。落实菜单式改造方式,推进实施老旧小区外墙保温、雨污分流、园林绿化、停车设施、海绵城市等改造,统筹推进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结合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增设便民服务设施,补齐一老一幼等设施短板,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推动改造由小区向街区拓展延伸,实现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的品质提升。

  在优化住房空间布局方面,一是落实以需定建、分区指引。重点在沿海一线、城区核心优质地段,打造低密度、高品质住宅项目,满足存量人口住房改善和高端人才购房需求。优先在李沧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等轨道交通周边布局建设满足新市民、青年人刚需的住房。发挥崂山区、西海岸新区等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增加文旅、康养主题型住房项目供给。发挥平度市、莱西市等河湖田园风光优势,在大沽河沿岸、莱西湖等地结合近郊游、生态游、乡村游,建设休闲度假住房。

  二是大力推动TOD开发模式。坚持以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为导向,结合青岛市轨道线网规划建设,加强地铁站点周边住房用地控制,充分利用轨道线网的交通优势,在就业岗位密集、产业重点发展区域,适当提高居住用地供应比例。结合住房发展新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提高通勤效率,着力满足新市民、青年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居住需求。

  三是以产业发展为引导调整优化布局。围绕产业发展带、重要产业聚集区、创业孵化聚集区、成熟商圈、消费中心和引进人才较为集中的各类就业中心,深入挖掘周边地块的潜力,加大就业中心周边住房供应力度。结合城中村改造建设、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等多种方式,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鼓励和支持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建设、运营和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

  四是落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标。深入推进住房保障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增加配售型房源供应,构建公租房、保租房和保障性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全面摸清住房供需情况,在需求旺盛、适宜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标,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布局保障性住房,实现供需总量平衡、户型结构适配、空间布局适宜。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