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重庆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光明网重庆频道推出《光明师享荟》栏目,搭建思想碰撞、经验共享及学术交流的平台,聚焦立德树人实践,弘扬育人使命,展现师者担当。期待与重庆高校师生同行,以教育伟力点亮城市未来,以强国之志汇聚智慧星河,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教育篇章。以思想之光,照亮教育强国新征程!
本期受邀分享嘉宾:李秋,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近日,在第77个世界卫生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医疗卫生系统围绕“保障母婴健康呵护祖国未来”宣传主题,纷纷开展各类活动。
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牵动着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新中国的未来。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儿童医院162家,儿科执业(助理)医师23.4万人,全国儿科床位58.8万张……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背后,是无数扎根在儿童医学领域的医护人员、专家教授、干部职工和莘莘学子的选择与坚守。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的李秋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本期《光明师享荟》将聚焦“儿科医学育才”,邀请她分享交流。
“儿科”不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近年来,“儿科看病难”的突出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聚焦儿科医生数量短缺、儿科医生流失率过高以及儿科医生培养难度较大等方面的现实问题,2025年全国两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提出,把“儿科”作为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为民服务办实事的八项工作之一。同时,强调“儿科人才队伍建设”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那么,在我国儿童卫生健康事业领域,与北京、上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重庆,如何破解上述难题?
“实际上,我们的儿科医生在全国来说,流失率是很低的,专业忠诚度也是非常高的。”李秋表示,近15年来,重医儿科学院培养的儿科医师占全国新增儿科医生的50%。
仅李秋个人而言,从教近40年,培养的学生上千人,覆盖广大西南地区,以及湖北、湖南、广东、浙江、山东等20余个省市。
在此基础上,育才是关键。“育才的核心是育心。”这是李秋的答案,也是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始终践行的“五心”教育理念。
李秋认为,医学是非常严谨的教育,对于医学生的培养,除了传授他们精湛的技术,更要培养人文的艺术。首先,学生要对生命和医学持有“敬畏心”,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练就精湛的医学技能;要具备“同理心”,保持温和和耐心,体会患者及家属的处境;其次,要时刻关注医学前沿,对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保持“好奇心”,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无论患者病情轻重,都要做到一视同仁,把“责任心”牢记心中;最后,还要始终把爱国家、爱社会、救死扶伤的医者“仁爱心”作为职业素养的第一准则。
正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培养的言传身教,以及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浸润式教育,才有了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子的“桃李满天下”。
教学难点在“病房”,不在课堂
儿科为什么难学?儿科医生为什么难当?
“冷冰冰的听诊器,没办法一次又一次地放在患儿弱小的胸膛上。”李秋用学生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了儿科教学和儿科医生培养中的一大难题。
众所周知,临床教学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的融合过程,也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重要桥梁。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未来的工作业务能力。
儿科医生在培养过程中,因患者年龄小、配合度低、家属情绪焦虑等综合因素影响,导致临床教学资源的匮乏和不足。同时,由于儿科患者往往无法清楚地表达痛苦和感受,因此需要具备丰富经验的儿科医生进行精准诊疗,导致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
对此,以李秋为代表的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的专家、教授们,基于历史悠久的学科、专业建设经验,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改革,创新探索出“教学、临床、科研”协同育人体系,实现“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全链条管理。
针对儿科临床示教病人难找的教学难题,李秋创新性地提出“情景剧”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分别化身家长、医生、患儿,通过演绎,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医学知识,而是主动探索,提前查阅疾病知识,深入研究诊疗方案,有效提升了医学技能和问诊技巧。
近年来,李秋与其团队提出“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教学项目。通过模拟儿童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医学概念。学生也可以根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反复临床练习,提升临床技能,减少对真实患者的潜在风险。经过3年时间的攻关,现已构建起20万例数据的标准化儿童患者病例库,打造了600多例不同病情、不同复杂程度的虚拟标准化儿童患者,完整覆盖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系统已在27个省市区线上培训使用,惠及上千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和患者。该项目也于2022年成功获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为了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育人思维融入教学,李秋还设计出系统问卷调查,定期对比,分析各项教学效果。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她带领团队以儿童慢性肾脏病为例,基于30万例临床数据,构建出AI筛查系统,将早期确诊率提升至76%,并将这些病例提炼为标准化教学模块,融入《儿科学》第九版教材。
此外,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还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立临床资源案例库、PBL 临床科研案例库,融入精准医疗、数字健康等前沿研究,师生自主开发VR穿戴儿外科虚拟仿真手术软件等举措,强化形成“教学、临床、科研”育人合力,奠定了中国西部儿科医学中心引领者的地位,造福了千百万儿童及家庭的健康。
“小儿科”如何承载“大使命”?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名儿童拥有0.92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且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疗机构长期面临人才短缺、误诊率高、技术薄弱等问题。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明确提出儿科服务要实现广泛覆盖,增强儿科服务供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的比例要达到90% 以上。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秋先后提出构建适宜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疾病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更好满足基层儿童医疗卫生需求、在新形势下推进儿科诊疗服务能力建设等190多件议案和建议,她始终关注“儿童健康、西部医疗、农村卫生、乡村医疗教育”等重要领域,大量建议被采纳、推广,用于基层医疗卫生和儿童保健相关工作的改进和提升,为全国儿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十年来,为打破儿科医生流失困局,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首创“科研积分制”,将基层带教、多中心合作纳入绩效考核,医生指导基层医师可获绩效加分,参与跨省项目优先晋升职称,有效带动在校科研人才投身基层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李秋及学院数十位专家、教授“以身为范”,长期坚持服务基层、开展诊疗及技能培训,增强了学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意识。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职业使命感强、专业胜任力强的高素质儿科医学人才。据统计,近五年,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毕业生中67%选择服务西南地区,超过同类校院15%;儿科医生离职率低于全国2.6%;74人次援藏9批次、援外4批次。
69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坚守为国家培养“全科儿科人才”的教育底蕴和10年培养3000余名儿科医学急需人才的使命担当,守护着“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梦想,锐意进取,为国家儿科事业发展交出重庆答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