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抗战丹心】红旗漫卷处,是爱国精神的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 2025-10-01 08:53: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街巷里的五星红旗正顺着秋风慢慢舒展,博物馆的红色展柜前已悄悄聚起驻足的人群,校园广播里的爱国旋律比往日更添几分清亮——国庆的气息就这样漫过街角,裹着欢庆的暖意,也带着回望历史的肃穆。 

  在喜迎国庆的浓厚氛围里,“中国红”成为最美风景,我们以多种方式表白祖国、祝福祖国,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深深触摸一个民族的精神年轮。那些曾被战火淬炼过的爱国精神,正通过节日的仪式感,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抗战烽火:爱国精神的生死淬炼 

  烽火岁月淬炼的精神内核,被时光酿成了民族最醇厚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而这精神从来不是书本里的抽象文字,它在无数仁人志士“以命护家国”的壮举里,融在千万普通人“危难显担当”的抉择中,成为抗战年代里最鲜活、最滚烫的爱国注脚。 

  它是“以血肉筑长城”的决绝。淞沪会战中,姚子青率六百壮士在宝山城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死守宝山城七日七夜;狼牙山五壮士顽强阻击日军,最后高呼着革命口号纵身跳崖,用生命践行了忠诚与担当,更成为纪念塔下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它是“平凡人的非凡选择”。爱国精神,从来不是少数英雄豪杰的专属,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关键时刻,源自内心深处的本能抉择。战地记者方大曾,怀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真相的执着,毅然深入前线,用镜头记录下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抗战女英雄李林,怀胎三月却依然冲锋在前,用生命践行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这种于绝境中奋起、在危难时坚守的勇气,更是对“国家”概念的诠释——当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个体生命便无条件融入民族存亡的洪流,以一己之躯,捍卫家国的尊严与安宁。 

  正如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振聋发聩之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爱国三问”,激起的不仅是千名学子的热血,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的集体觉醒。 

  和平年代:爱国精神的当代践行 

  和平年代,硝烟不再,但爱国精神从未褪色,而是以多元姿态换了表达。 

  在科技攻坚的前沿阵地,爱国精神化作无畏的勇气与持久的定力:科研人员们直面技术壁垒的重重封锁,凭借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韧,怀揣着“中国必须自主”的坚定信念,在科技战场上为国铸剑;在文化创新的舞台上,爱国精神则化作对民族根脉的守护与对时代审美的融合,让古老文化焕发生机,让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李子柒借助短视频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朴与美好,故宫文创让沉睡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三体》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向全球传递着中国的想象力与智慧……这些创新实践,让“爱国”具象为能触摸、能感知、能共鸣的文化力量。 

  从科技攻坚的“为国铸剑”,到文化创新的“为民族铸魂”,和平年代的爱国精神,早已融入每个人的日常选择与时代担当:它是戍边军人的巡逻、是社区志愿者的值守、是建设工地上的身影……今日国人的每一份奋斗,都是民族复兴路上的坚实步履。 

  爱国精神:民族复兴的永恒动力 

  在当今时代,爱国精神的传承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一系列爆款红色影视剧如《觉醒年代》横空出世,它们以生动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无数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红色文旅热也悄然兴起,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从延安的窑洞到西柏坡的旧址,人们纷纷踏上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在实地探访中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奋斗足迹,汲取爱国精神的力量。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寓教于乐的传承方式,让爱国精神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姿态走进大众的生活。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而国庆的深意,或许就在于让每个仰望红旗的瞬间,都记起这份强盛的来路:那是浸润着精神力量、由无数人接续奋斗铺就的复兴征途,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当我们在晨光中仰望国旗,或许该想起张伯苓的那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穿越九十年时空,依然在叩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让我们铭记: 

  爱国,是血脉中奔涌的本能,是恒久坚守的信仰,是扎根于当下和未来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西藏网 文/张艺彤)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