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守护遗产 焕新光彩

发布时间: 2025-10-28 14:11: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西藏的深厚文化与壮美自然风光,向来是世人瞩目的焦点。这片土地上,文化遗产镌刻千年记忆,传承民族智慧,自然遗产彰显天地造化。近年来,西藏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上持续深耕,用扎实举措守护遗产瑰宝,更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踏遍高原,摸清文化遗产家底。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非遗是活态的文化载体,二者共同构成西藏文化遗产的核心。为了全面掌握西藏的文化遗产状况,西藏自治区开展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文物点。比如,一些造像展现出明代宫廷造像的风格和特点,凿刻技法独特,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规模宏大的岩画记录狩猎场景,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实物。普查不仅能够厘清文物总数,更能够深入挖掘文物与非遗背后的历史价值,因类施策深化保护活化利用,探索具有西藏特色的文物与非遗保护利用新模式。

  打破时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科技为遗产保护注入新动能。西藏建立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用数字化存储和管理信息,方便文物的查询、研究和展示。借助3D扫描、VR、AR技术,游客通过电子设备即可沉浸式体验布达拉宫的宏伟、大昭寺的壁画,仿佛穿越时空。这既打破了时空局限,让更多人领略遗产魅力,也为保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融入生活,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针对非遗这一活态遗产,西藏以“非遗+”注入时代活水。“非遗+文艺”,传统舞步融入现代律动,让那曲锅庄舞在短视频平台收获数亿流量,成了广场“新宠”。“非遗+文创”,西藏非遗博物馆的布娃娃产品,还原非遗服饰特色,融入藏香、牦牛绒元素,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将技艺变成经济。“非遗+文旅”,八廓街体验馆里,游客可填绘唐卡、揉捏藏香、织氆氇;江孜“氆氇工坊”中,既能看传承人展绝技,也能亲手染色编织,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理解非遗价值,强化守护文化根脉的自觉。

  西藏自治区在文物与非遗保护方面的举措和成果,不仅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西藏将继续秉持守护与传承的理念,不断创新保护方式和手段,让文化与自然的绚丽长卷在高原上继续舒展,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中国西藏网 文/央金)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烟花散去:绿水青山不容凌驾

    10月15日,日喀则市发布《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调查处置情况通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北京蔡国强艺术工作室涉嫌违法行为立案查处,赞助商“始祖鸟”依法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江孜县多名干部被追责。 [详细]
  •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不容轻慢

    一场高原烟花秀引发的热议,终究要回归到“地球第三极”的生态守护命题上。 [详细]
  • 王万青何许人?不恋上海,爱玛曲

    2025年10月14日是王万青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这个来自上海的汉族医生,在玛曲草原坚守56年,用实际行动书写民族团结,感动着每一个人。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