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重要使命。那曲牧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特色文化资源富集区。推动牧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更是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那曲牧区实际,系统探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实践路径,旨在为推进牧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时代意义与价值内涵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那曲市通过实施“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等活动,累计挖掘特色文化资源460余项,推动93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带动群众就业创业2500余人,实现增收近亿元。这一系列成果表明,文化建设在促进牧区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群众文化建设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牧区倾斜。通过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显著改善了牧区文化环境,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创造了有利条件。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不仅改变了牧区文化现状,也为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满足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创新性的文化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牧人宝库藏茶馆”等特色文化空间的出现,成功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这种贴近群众需求的服务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在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方面,文化建设为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巴青县江绵乡唐卡绘画基地为代表的特色文化项目,不仅传承了非遗,更培养了414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梯队。这些文化人才成为推动牧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活力。
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那曲牧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需要客观认识和积极应对。
部分乡镇文化设施功能配置需要优化,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由于牧区地域广阔、居住分散的特点,文化服务全覆盖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创新服务供给方式。2024年的督导检查显示,文化设施管理、人员配备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仍需加强。
基层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既懂传统文化保护又擅长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现有培训规模与牧区实际需求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那曲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共计1091项)的经济价值尚未充分释放。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品牌影响力需要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需求的衔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创新路径与实施策略
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那曲牧区需要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路径,通过系统施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牢群众参与基础。要充分发挥各村庄文化特色,实施差异化开发策略。总结推广“霍尔岗孜珠西”传统舞蹈成功申遗的经验,鼓励基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新。支持“牧人宝库藏茶馆”等创新模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牧民群众参与热情。
健全文化管理制度,强化人才支撑体系。推进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完善服务效能评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实效。加强校地合作,建立文化专家智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确保文化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目前,开展的多轮非遗业务培训已取得良好效果,这一做法需要持续深化。
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拓展发展新空间。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支持非遗工坊开展线上展示销售活动。推广色尼区尼玛乡通过直播销售安达产品的成功经验,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提升文化建设现代化水平。
构建多元支持体系,形成共建共享格局。将文化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共建态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聂荣县嘎确牧场非遗工坊年创收突破2000万元的实践表明,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未来,那曲牧区要继续深化“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推进文化资源挖掘、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科技赋能等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文化建设水平,为那曲牧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文化动力,让藏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那曲市色尼区团结街道办事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