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中,白玛次仁的人生似乎是一连串“跨界”的选择:舞蹈、导演、企业管理,他的身份始终在切换,但他自己却笃定地认为,这一切只有一个起点与归宿——弘扬西藏文化。
少年时代的奋斗,是为了走出小村追寻梦想;青年时代从舞台上转身,是为了让西藏故事更好地被看见;继而对数字文化的探索,是希望用新的方式把文化根脉延伸得更远。跨界之路,指向同一份担当:把西藏文化带到更广阔的天地。
初次见到白玛次仁,他穿着干练的黑色皮夹克,目光清澈而坚定,言谈间仿佛又将我们带回了那段孤独却充满力量的少年岁月。13岁时,白玛次仁背起用传统氆氇呢缝制的行囊,离开藏东的村落,独自踏上通往广阔世界的旅程。那份刻入骨髓的孤勇与执着,塑造了他后来面对任何挑战都无所畏惧的性格。
少年时代的舞蹈训练成为他人生的第一块基石。白玛次仁从10岁开始学习舞蹈,大学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大学四年,他为自己设下层层目标:大一让全班认识他,大二让全年级知道他,大三在系里打响名号,大四要在全校闻名。他做到了,汗水与努力将舞台变成了他成长的基石,也让他明白,专注和坚持是梦想生根发芽的力量。
然而,舞台的光芒虽然耀眼,却不能承载他心中对西藏文化更宏大表达的渴望。27岁,正值舞蹈生涯高峰,他毅然离开舞台,转向幕后,成为导演。这一选择,既是对艺术更高追求的探索,也是人生的一次果敢转身——他明白,只有不断跨越舒适区,生命的火焰才能持续燃烧。
今年,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的副总导演,白玛次仁再一次肩负起巨大的创作压力。这场承载着历史使命的晚会筹备工作始于去年5月,历时一年多,涉及全区7市(地)的优秀演员集中排练,剧本反复打磨30余遍,力求将西藏60年的巨变、文化传承和新时代百姓的幸福感完整呈现。每一段叙事、每一场歌舞都在他的眼中反复推敲,直到精确无误。
“从前期策划到排练落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看到演员们全力以赴,我感到很欣慰。”白玛次仁说。全区最优秀的演员齐聚拉萨,无论是林芝嘎拉村的吟唱,还是舞台上感人至深的舞蹈节目《我们都是亲兄弟》,都被精心串联,呈现出紧凑而自然的节奏。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创作,更是一次对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考验。
晚会播出后反响热烈,观众感受到的不只是高原风光和民族特色,更有西藏60年发展变迁和新时代百姓的幸福感。媒体和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晚会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西藏。对于白玛次仁而言,这是一种使命感的实现——他用专业和执着,将个人能力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创造出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作品。
相比舞台上的转型,白玛次仁的人生在2024年迎来了更大的挑战——成为西藏数字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坦言:“一开始接手时心情是忐忑的。”
不同于导演工作直面舞台和观众,如今更多的是企业管理和产业开拓。如何激发文化产业的生命力?白玛次仁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并尝试从身边的年轻人身上寻求答案。
公司有20多位员工,很多是“00后”“05后”,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试,总能在讨论中冒出新鲜的点子。白玛次仁说:“他们很珍惜机会,也特别有激情。我常说,带着情怀和真诚去做事,就不会错。”在他看来,文化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和持续地创造。他希望和团队一起,把西藏数字文化产业做扎实,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在打造西藏文化IP的过程中,他特别强调:“不能只做土特产,西藏的文化必须有民族特色,但不能过度民族化,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产生共鸣。”他时常提醒团队:“文化事业绝非短期工程,要打造的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这一理念贯穿每一个项目,从创意策划到落地执行,白玛次仁都在用行动让西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无论身份如何转变,白玛次仁始终守护着同一团火:用真诚与情怀让西藏文化既被欣赏,也能被理解和喜爱,从雪域高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