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叶静:“格桑花离不开高原”

发布时间: 2025-10-27 09:15:00 来源: 西藏日报

  82岁的叶静轻轻抚摸着那本泛黄的相册,目光温柔地落在一张照片上。照片里,是一群孩子纯真无邪的笑脸。“德吉就在这个班呢。”她一边摩挲着照片,一边轻声说。身旁的茶几上,摆放着学生寄来的风干牛肉和甜茶粉。

  “身边的老伙伴可爱听我讲西藏的故事了。”甜茶香气氤氲间,曾经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漏风的教室、雨中寻人的灯光、金榜题名时孩子们欢呼雀跃的身影……一切都仿佛穿越了时空,再次鲜活地出现在眼前。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号召青年知识分子支援西藏建设。1962年8月,19岁的叶静与107名同学一道,从上海坐上西行的大卡车。

  3000公里的路程,15个昼夜的颠簸。当解放牌敞篷卡车翻越唐古拉山时遭遇暴雪,帆布篷被吹得呼呼作响,冷风从缝隙中灌进来,即便裹着厚厚的棉被,大家依然冻得瑟瑟发抖。

  抵达拉萨后,叶静被分配到西藏筹委机关直属保育院附属小学班(拉萨市实验小学前身)。眼前的教室,是由藏式民房改造而成,阴冷透风,黑板上有好几道裂缝,板书时粉笔灰混着沙砾,在空气中肆意飞扬。

  当时,学校的学生大多是西藏各地干部的子女,他们寄宿在学校。叶静不仅是一位老师,更像一位母亲。她会带着孩子们去罗布林卡野餐,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当有孩子生病发烧时,她会细心照顾,直到孩子康复。

  班上有个学生叫达娃,初来学校时因为想家,经常躲在被窝里哭。一个暴雨天,他偷偷跑出去找父亲。叶静发现后,顾不上打伞就冲进了雨里。最后在一条泥沟旁找到了缩成一团的达娃。“你阿爸送你来读书,是希望你好好学习,以后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啊。”在她的关爱下,达娃学业优秀,后来在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教育亟待革新。1984年,叶静当选为校长。面对填鸭式教学、德育薄弱等困境,她深感:“西藏教育必须从长远出发,培养未来的建设者!”

  她率先开展“讲好一堂课”活动,组织教师互听公开课、交流教案,并带头编写《教学一得》汇集优秀教案,倡导学生动手实践。“教学不能靠题海战术,课堂效率才是关键,知识要活学活用。”

  针对藏族学生的语言障碍,在她的建议下,学校成立双语教学实验班,组织教师赴上海参加培训,引入区外教材,自编藏汉对照习题集。她说:“语言是桥梁。孩子们要走向全国,必须掌握汉语。”

  10年耕耘,实验班学生藏语媲美藏文班,汉语成绩比肩汉文班,多人考入区外重点中学。1991年,叶静主持制定的《小学德育纲要系列要求》获拉萨市教育成果一等奖。

  酥油灯的暖光里,学生其美卓嘎冻红的小脚丫曾贴着叶静的腿取暖,她在西藏过的第一个藏历新年,受到其美卓嘎一家的最高礼遇,酥油茶香萦绕至今。

  叶静说,当时许多孩子因父母外出,被寄放在她家,短则数日,长则一两月。作业本里的野花、悄悄塞进掌心的奶渣,是高原孩子最纯净的告白。

  1998年,噩耗突至,她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医生断言“生命按小时计”。14次化疗,她咬牙坚持,病榻上,她仍牵挂着西藏的孩子,四处联系争取资源帮助他们。

  康复后,她积极联系区外学校,为拉萨的教师争取培训机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她说。

  前些年,叶静住进养老院,成了院里的西藏文化使者,和大家分享学生寄来的酥油茶和奶片,讲述西藏孩子的故事。叶静说:“我离不开孩子,就像格桑花离不开高原。”

  临别,窗外的玉兰静静绽放。摇曳的光影中,叶静微眯双眼,右手轻拂相册。仿佛间,19岁的她站在学校的讲台上,窗外雪山巍峨,耳畔书声琅琅。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