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080米的村庄里,细雪簌簌落下。
身着藏装的夏雨和一名藏族阿佳、一名助理正在户外做直播。镜头里,他左手端着玻璃杯,右手轻捻一小把林芝产的藏木耳放入杯中。“各位老铁看好了!”他将85℃的热水注入玻璃杯。“这个木耳生长于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原,水一烫就显真章……”话音未落,杯中的木耳开始慢慢舒展,不一会就变成了满满一杯。他捞起泡发的木耳,靠近镜头:“大家看!这藏木耳泡发率非常高,而且肉质厚实、口感脆嫩!”
这是夏雨团队助农直播的日常,更是雪域高原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作为西藏自治区商务厅授予的“最美藏品推荐官”和林芝星河藏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金牌主播”,夏雨用了2年时间组建了一个35人的专业直播团队,在高原架起了一座连接西藏农特产品与全国消费市场的网络桥梁。
这位曾游走于西藏多个村落的旅游博主,3年前在林芝市墨脱县偶遇一位采药老人。老人佝偻着背,将背篓里珍贵的藏天麻递给药材商,只换回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这么好的东西,该让更多人看见。”这句话如同一粒种子,在夏雨心中生根发芽。
2023年,林芝星河藏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夏雨带领团队走遍林芝7个县区,用镜头记录下牦牛在雪山草甸间漫步的悠然、灵芝在原始森林中舒展的灵动、藏香猪在青稞地里撒欢的憨态。他们将这些画面剪辑成短视频,在网络上不断引发关注,播放量迅速达到百万次。
“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雪域高原的生命力。”这是夏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因地制宜在林芝创新推出多场“场景化直播”: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直播松茸采摘;在南迦巴瓦峰脚下烹煮藏香猪火锅;在千年核桃树下讲述古树故事……这种直播形式让观众沉浸式了解西藏农产品从生长到采摘的故事,从而让产品溢价空间提升,白肉灵芝、藏红花、藏黄芪等药材的复购率不断攀升。
凌晨3点的星河藏海仓储中心灯火通明。分级分选线上,智能设备正以每秒3件的效率将核桃按直径分级;冷链车间里,刚采摘的猕猴桃在0℃恒温环境中完成预冷;包装车间内,身着工装的藏族姑娘将印有“扎西德勒”的礼盒封箱……这条1700平方米的智慧物流链,是夏雨团队用2年时间打造的“西藏丰收链”。
令人称道的是团队的造血能力。他们手把手教农牧民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团队90%以上都是当地员工。“90后”日喀则小伙曲扎正慢慢成长为直播间助理主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家乡的土特产;波密县“05后”大学生索朗曲珍,放假回家跟着团队学习直播技能,决定毕业后返乡做“新农人”。正如夏雨所说:“我们要做的是点燃火种,而非搬运火把。”
在夏雨的直播间,每个产品都是打开西藏文化的钥匙。他教观众用藏香猪腊肉搭配青稞酒,讲述文成公主进藏时携带茶种的故事;把藏香制作过程变成非遗课堂,让观众看见松针、柏枝在银钵中研磨成粉的细腻;甚至为每款产品创作“带货诗”:这牦牛肉干,是念青唐古拉山风干的倔强;这高原木耳,是雪水浸润的黑色月亮。
“这种文化赋能让产品价值突破物理属性。”夏雨告诉记者,在2024年“察隅猕猴桃专项销售”活动中,他的直播团队联合林芝市供销社、广东省深圳市总工会推出“援藏助农礼盒”,将猕猴桃与唐卡书签、牦牛骨梳组合销售,创下120万元销售额的成绩。同年,团队筹办“朗县古树核桃统收统销活动”,承办了“朗县辣椒节”活动……
2024年,夏雨团队助农直播销售额首次突破3000万元大关。
夜幕降临,夏雨站在公司楼顶远眺。远处,南迦巴瓦峰在月光下宛如银剑破空;近处,仓储中心的智能灯带连成璀璨星河。
“我们不是在卖货,而是在搭建一座文化互鉴的桥梁。”夏雨说。他深知,在雪域高原一场永不落幕的“丰收节”正在上演——那是古老农耕智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交响,是雪域文化基因与数字时代浪潮的共舞,更是无数普通人用奋斗写就的乡村振兴诗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