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同志,我们从四川跑这么远来打工,工资拖了大半年还没要到,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2025年7月1日,日喀则市亚东县综治中心检察服务窗口前,两名衣着朴素的农民工攥着皱巴巴的欠条很是无奈。亚东检察派驻综治中心的检察干警立即起身,将他们带到调解室,倒上热茶。“别急,咱们慢慢说,今天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句话,开启了这场跨越千里的“护薪”行动。
张某(化名)、李某(化名)是四川籍外来务工人员,2024年9月,他们在王某(化名)承建的日喀则市亚东县某建筑工地上务工,与王某仅口头约定张某日工资500元,李某日工资450元,二人工资共计50200元。然而完工后,王某未及时支付劳动报酬。人生地不熟的张某、李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亚东县综治中心。
“您别担心,我们就是专门帮老百姓解决烦心事的!”承办人一边安抚二人情绪,一边快速梳理案件。张某、李某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持有王某出具的欠条作为证据。承办人当即联系王某释明法律后果,王某表示愿意到综治中心当面协商。
在调解室里,一场“双向释法”悄然展开。“王某,你出具的欠条就是欠薪的‘铁证’!你一次次承诺,却一直不兑现。”面对王某“资金困难”的辩解,承办人严肃指出其不支付劳动报酬面临的法律责任。并说明张某、李某从四川老家到西藏务工的不易:“他们背井离乡,赚的是血汗钱,你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应该能理解这份艰辛。”
承办人表示理解张某、李某追薪的迫切心情,并向他们详细解读检察机关“民事支持起诉”职能。针对王某现在资金紧张,可能一次性支付不了全部欠薪的情况,向二人说明可以通过综治中心调解,协助申请司法确认,既能减免诉讼费,也能缩短维权周期,最终二人同意尝试调解。
在人民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对于张某,王某承诺分四次支付,于2025年10月30日前全部支付完毕;对于李某,王某承诺分三次支付,于2025年9月15日前全部支付完毕,若逾期未支付,两人可凭民事裁定书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如果到时候又有变故,我们该怎么办呀!”张某的担忧被承办人看在眼里。当日,便引导双方申请司法确认。经亚东县人民法院驻综治中心窗口审查,两份调解协议书符合司法确认条件,当即出具《民事裁定书》,确认调解协议有效。这份裁定书,就是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保险”。“有了这个红章章,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张某看着裁定书开心地说道。
日喀则市亚东县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综治中心是离群众最近的平台,该案能够一天内高效解决,背后是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织密了农民工维权保障网。下一步,亚东检察将深化“检察+”机制,努力把“纸面上的法”变成“身边的温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