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边交林镇平安法治办、派出所、司法所联合调解纠纷。通讯员 江陵 摄
近年来,拉萨市林周县边交林镇立足基层治理实际,创新实施“一网两新三强”调解工作法,通过织密全域调解网络、打通多元调解路径、筑牢调解力量根基三大核心举措,成功打造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高质量样板工程,为高海拔地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范例。
“一网”覆盖,全域调解。边交林镇精心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一张网”立体调解格局。在组织体系上,成立镇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村级调解委员会3个,整合援助律师、包镇法官两项专业法律服务资源,形成多级联动架构。在阵地建设上,投入打造集镇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在智慧支撑上,创新开发“边林通”智慧化管理服务平台,构建“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联户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实现线上线下民意渠道全天候畅通。在机制保障上,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制度规范体系,实施“金牌调解员”评比奖励机制,健全“3+X”联合调解运行等8项配套制度,确保调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
此外,“法治茶馆”作为载体,整合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民意交流等功能,成为群众身边的法治服务阵地。
“两新”驱动,路径创新。边交林镇探索理念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路径。在理念创新上,构建“宣+排+走”三维工作理念:强化普法宣传,把握3月、6月、9月法治宣传关键节点,采取“请专家进来讲、让干部下去说”相结合方式,开展普法宣讲4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强化排查预防,构建梯次排查化解责任体系,明确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为“第一梯队”快速响应,镇政府及行政机关为“第二梯队”协同处置,法院、司法局、信访局为“第三梯队”兜底保障;强化入户走访,开展12轮次全覆盖走访调研,搜集处置苗头性问题线索8条。在模式创新上,推行“快+准+访”三段工作模式:强调快速响应,第一时间介入处置受理纠纷,本年度调处矛盾纠纷28件,调解成功率保持100%;强调精准化解,执行高、中、低三级风险分类调解机制,实施差异化调解策略;加强回访巩固,开展60次调解案件定期回访,实现矛盾化解标本兼治。
“三强”固基,效应彰显。边交林镇着力强化三大基础支撑。在责任落实上,通过镇党委会专题部署和正式文件,逐级压实调解工作责任,执行调度推进、督导检查、考核问责闭环管理机制,确保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在队伍锻造上,采取“请专家进来教、组织骨干出去学、安排干部下沉练”三段式培养路径,培养专(兼)职人民调解员4名、“法律明白人”27名、调解信息员19名,引导5名法律专业人才参与调解实践并开展师徒传帮带活动。在力量整合上,挖掘“三老”群体的社会威望和调解智慧,将其纳入调解队伍担任关键角色,推动调解工作在高海拔地区持续走深走实。
据边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镇将持续深化“一网两新三强”工作法内涵,推进智慧赋能升级“边林通”平台功能模块,拓展“法治茶馆”服务半径和“法律明白人”源头预防网络,强化与法院、司法局专业资源联动培训机制,壮大“银发智囊团”特邀调解队伍规模,总结提炼高原特色基层治理经验,打造“边林方案”治理品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