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9月23日,西藏自治区“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记者见面会在拉萨市林周县强嘎镇典冲村的农田中举行,发言人介绍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三农”事业发展相关情况。
图为西藏自治区“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记者见面会现场 摄影:贾华加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彻底摆脱了落后贫困的面貌,实现了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伟大跨越,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为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60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坚持稳粮、兴牧、强特色,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发展设施农牧业、加强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机具,生产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农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47亿元,比1965年增长105倍;粮食产量自2015年历史性突破100万吨之后,连续十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2024年达112.9万吨,比1965年增长2.9倍;肉奶产量101.12万吨,比1978年有统计数据以来增长6.2倍;蔬菜产量96.5万吨,主要城镇旺季蔬菜自给率达85%。
图为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 摄影:贾华加
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西藏曾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改善,自治区成立后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治理贫困、促进增收,2019年西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第一个万元用了52年时间,第二个万元仅用了7年时间。
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长期以来,西藏的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单一,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自治区成立后,农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不断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截至2024年,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7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8万家,家庭农牧场0.6万家。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35个,打造各级区域公用品牌20个,“西藏青稞”“工布江达藏猪”“岗巴羊”入围中国农业品牌精品品牌培育计划,西藏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2024年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87.73亿元。
农牧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为维护好西藏良好的生态环境,自2011年起西藏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加大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和房前屋后种草力度,天然草场放牧压力得到缓解。2023年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8.07%,较201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通过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实现了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2024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3%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7%以上,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9%。
图为现代化的农机设备 摄影:贾华加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西藏自治区成立初期,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缺失,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难以满足农牧业发展需求。中央根据西藏建设的需求,作出了向西藏支援干部和科技人员的决定,选派优秀科技人员进藏工作,推动农牧业科技含量逐渐提高,农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研机构逐步发展壮大。目前,西藏已建成685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区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育成78个青稞新品种和4个畜禽新品种。近年来,全区每年超过5000名科技人员下乡推广成熟适用技术30余项,2024年青稞和牲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4%和50%。
农牧区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改革开创了西藏发展新纪元,20万农户约80万翻身农奴分到了280万亩耕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农牧业从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西藏先后施行了免征农业税、“三个长期不变”等一系列农业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进入新时代后,西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改革工作,得到群众拥护和认可。
乡村建设稳步推进。西藏自治区成立初期,农牧区基础设施薄弱,“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信难”问题十分突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坚持“塑形”与“铸魂”相结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油路、从毡房到楼房的巨大改变。截至2024年,建成445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67%,耕地灌溉面积达425万亩,累计建设1000个高原和美乡村,农村户厕普及率、人畜分离率分别达到80%、90%以上。
图为林周县金色秋天 摄影:贾华加
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随着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翻身农奴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逐步建立以农牧民为主体的基层政权组织,农牧民开始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和决策,乡村治理走向民主化、法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乡村治理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和推广“积分制”为抓手,以高原和美乡村建设、“客寝厨”分设为依托,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扩点拓面、提质增效。目前,全区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拓展到5255个村(居),4662个村(居)运用“积分制”,连续举办8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西藏分会场庆祝活动,实现文明新风润雪域、人居环境焕新颜。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三农”工作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西藏的生动体现,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成功实践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新时代新征程,西藏自治区将不断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续写“三农”事业新篇章,为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西藏网 记者/贾华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