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守护长城,有你有我:让中华民族的“金名片”永绽时代芳华

发布时间: 2024-05-24 18:16: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中,对守护好长城提出了殷切希望,“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长城广泛分布于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造存续时间超过两千年,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长城所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遗存类型丰富多样,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因地制宜,不仅是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更是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同时,其沿线分布着种类丰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长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城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我国进一步全面落实《长城保护条例》《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切实加强长城保护。从调查、清理长城保护家底,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到加大巡查力度,各地组织长城保护员6800多名,从启动一批长城国家遗产线路工作,到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九门口长城博物馆等相继建立开放,从发动社会力量投身长城修缮工作,到利用航拍、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手段守护古老长城,让“游”长城走向智能化……长城保护日渐见成效,“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穿越岁月长河绽放出时代芳华。 

  众所周知的俗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耳熟能详的歌曲唱着“万里长城万里长”……历经世事沧桑的长城,承载着中华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除了积极推进文物遗产保护传承外,还要让文物活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如今,不管是北京市石峡村利用长城资源,发展民宿和旅游,还是河北完成崇礼冬奥核心区长城墙体、烽火台等建筑的修缮整修,使古老的长城与现代冬奥赛场相遇,成为奥运史上独特的风景,亦或是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长城资源与旅游发展相融合,推出多项展览,向公众诠释长城蕴涵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精神,还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用时4年对明长城进行全线三维测量工作,成果在天津博物馆展出……全国各地致力于多角度、多形式诠释长城文化内涵,让更多人走近长城、了解长城、读懂长城。这些举措,不仅充分发挥长城作为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释放其承载的文化力量,更好展现了长城风采、讲述了中国故事,也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视察嘉峪关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 

  纵横四万里,穿越两千年的长城见证了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也守望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世代赓续。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有责任让长城在保护与传承中展现新姿态、焕发新活力。(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 

(责编: 龙真多吉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