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抗战丹心】“兴盛番族”:一幅锦幛中的团结伟力

发布时间: 2025-09-18 08:44: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锦幛褪色信仰为磐,一纸诺言山河为证。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内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内,一面由贺龙题词赠予云南中甸(今香格里拉)归化寺(噶丹·松赞林寺)的红色锦幛在玻璃展柜中格外醒目。绸匾上,四个大字力透纸背,点燃了雪域高原民族团结的星星之火。 

  图片上方是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展示的“兴盛番族”红色锦幛(复制品);下方是贺龙给归化寺八大老僧的亲笔信、夏那古瓦的委任状 摄影:边子捷 

  一幅锦幛,见证各民族平等的初心承诺。1936年4月,正值红军长征历史性转折之时,顺利冲破国民党围堵、胜利抢渡金沙江的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人的率领下,进驻中甸休整,为后续翻越雪山北上抗战养精蓄锐。当时,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敌人的围追、当地民团的袭扰,更是历代民族压迫政策留下的深深隔阂。 

  为消除当地百姓对红军的误解,贺龙以总指挥的名义亲笔给归化寺的八大老僧写了一封信,转达红军的政策。当时,归化寺是云南知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是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信中,贺龙明确说明红军此番来意,并表示“红军允许人民宗教信仰自由”,承诺对寺庙僧俗“生命财产绝不加以侵犯,并负责保护”。红军以严明的军纪、对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以及种种徙木立信之举,以礼止戈,获得藏族同胞的深深信任。 

  收到亲笔信后,八大老僧委派夏那古瓦拜谒贺龙,并邀其赴寺庙访问。1936年5月2日的迪庆高原见证了一场历史性的会面,贺龙向归化寺郑重赠送了“兴盛番族”的绸匾,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庄严承诺。这方长2.85米的红布,如今静静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讲述着细腻绵长的民族情谊,也映照了党的民族政策中“用尊重换真心,用平等聚合力”的生动光辉。 


图为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外,贺龙等人赠送“兴盛番族”绸匾的情景还原 摄影:边子捷 

  军民同心,铸就民族团结的精神丰碑。曾许诺,换实意,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争取到归化寺八大老僧等宗教上层人士的认可后,“兴盛番族”迅速化成迪庆百姓与红军鱼水深情的佳话。3日,归化寺开仓放粮,动员商人和群众拿出盐巴、红糖等物资出售,筹集十万余斤的粮秣支援红军北上。 

  红军在中甸期间,当地许多百姓和红军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藏族阿妈给红军连夜赶制草鞋、炒制糌粑,红军也尽全力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在九十余岁的叶德祥老人记忆中,曾经入住他家的卫生队女兵“见人就笑容满面,看到我就拉着我的手叫我小朋友”。红军与人为善,真正把百姓放心上,于是中甸百姓们在得知红军北上要途经涉藏州县时,争相报名做向导、当翻译,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苗三元、陆云鹤等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 


图为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内,曾经红军以标语许诺当地百姓秋毫不犯的情景还原 摄影:边子捷 

  这些生动影像无一不是红军为少数民族谋利益的回响,他们用“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的标语、“十六里地还石磨”的廉洁,打破了民族隔阂。从彝海结盟到“牦牛革命”,从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到对红军“菩萨兵”的赞誉,长征路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红军在十余个民族地区播撒平等的种子,让“各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精神纽带,愈久弥坚。 

  雪山鉴初心,江水载真情。贺龙曾经“兴盛番族”的愿景,在新时代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已然成真。藏族、汉族、回族等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共谋发展,独克宗古城每日迎接八方来客,噶丹·松赞林寺香火旺盛,守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这图景背后,是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奠基与滋养,那些留在藏寨的标语、代代相传的鱼水故事,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中,成为团结奋斗、砥砺拼搏的源头活水,共同造就这如今巍巍中华、泱泱华夏的盛世长卷。(中国西藏网 文/多吉) 


图为在熙攘的独克宗古城内,游客们和当地百姓跳锅庄(2025年8月摄) 摄影:边子捷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