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天山,见证时代变迁;石榴花开,映照同心之梦。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七十年岁月如诗,天山南北的篇章缓缓展开,阿勒泰“户儿家”文化大院内的老物件见证各族人民心连心、塔城“六颗石榴”奏响民族一家亲的旋律乐章、伊宁六星街多元一体的文化交融交织……诗篇间绵延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播种到深度扎根的叙事,熔铸的是这片土壤中民族团结的经脉。
情感育认同,于日常实践中铸牢共同体。塔城市哈尔墩社区79岁的沙勒克江・依明老人坚持十六年的升旗仪式,1200多次升旗,更换了179面国旗,每周各族居民盛装前来,共赴一场信仰之约。这方家庭小院,鲜活地构建起了共同体的公共空间,如春雨润物无声,家国情怀在日常仪式中悄然生根发芽。
而在哈尔墩社区,作为情感黏合剂的不只是升旗,一块块“石榴门牌”静静诉说着邻里故事。木哈拉木・米吉提家的门牌上标记着6颗石榴,象征六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家庭成员;哈力旦・依拉洪家的院子里,总飘着饺子与烤馕的香气,街坊四邻常聚在一起制作分享美食。这些平凡而热闹的图景,正是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持续强化了“中华一家亲”里“我们”二字的身份认知。
文化聚同心,于交往交流交融中夯实团结之基。喀什古城中“和而不同”的文明基因,衍生出十二木卡姆旋律和汉族书法艺术的交相辉映;库车龟兹小巷内,萨玛瓦尔舞将历史中那座神秘古国的鼎盛与繁荣传颂于今;“流动博物馆”走街串巷,沉睡千年的丝路瑰宝“活起来”,文献、简牍、历史文物真切走到了百姓家门口,近距离地讲述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故事。这些全域的、液态的文化传播,是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内涵的过程。
而进一步,文旅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激活了“共建共享”的产业“春水”。和田约特干故城下,4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焕发活力、和合共生,上海崇明土布与新疆艾德莱斯交流碰撞、佛山木版年画和桑皮纸技艺互鉴共荣;哈密市的阿勒屯古街吹起旅游新风,沙枣村村民麦克拉衣·玉素甫既吃上了“旅游饭”,又兼顾了枣园家业,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以旅游促团结,以发展促交融,各民族百姓之间的守望相助、携手奋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支撑。
青年向未来,于接力传承中赓续民族情。近年来,一代代青年人,躬身热土,眺望未来,他们为民族团结带来了传承新活力。粤喀“石榴籽杯”足球邀请赛上各族青少年以球会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学子赴江苏宿迁,在研学中共话家国;阿勒泰“户儿家”第六代成员阿斯亚·巴合恰尔爱心接力,传承团结互助的精神。这些跨领域、跨区域的互动场景,搭建起了促进各族青年沟通交流的桥梁,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一代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一承诺在新疆已成为现实。在热闹的巴扎间、丰收的田野中、和谐的社区内,天山儿女共谋发展、并肩前行的身影随处可见,生动诠释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份理念如胡杨一般,在天山南北深深扎根,融汇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篇章,滋润着“中华民族一家亲”深厚而真挚的情谊。
天山脚下,石榴正红。这片承载着千年丝路荣光与梦想的疆土,正挥墨书写着团结拼搏、共同繁荣的崭新篇章。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新疆各族儿女也以更加自信豪迈的姿态,同心携手,共创更加璀璨辉煌的明天!(中国西藏网 文/边子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