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家门口的“幸福驿站”托起最美“夕阳红”

山南市乃东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绘就温暖画卷

发布时间: 2025-07-04 09:02:00 来源: 西藏商报

  当喜马拉雅的第一缕晨光掠过山南市乃东区的屋顶,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的庭院里,百余名银发老人正随着节拍舒展筋骨——布满皱纹的手掌在阳光下相击,缺牙的嘴角溢出满足的笑意。在这片海拔3600米的雪域高原上,230位老人用舞步、笑声与安适的日常,将“夕阳红”谱写成藏地养老事业最温暖的注脚。

  活力晨曲:银发岁月的律动

  晨光初绽,山南市乃东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的庭院便化作一片欢腾的“银发海洋”。一百多位老人在护工的悉心引导下,排出略显松散却满含热忱的队列。他们伴着舒缓的节奏,跳着专为他们改良的“适老版”健身操。一双双饱经沧桑的手,虽微微颤抖,却仍奋力举至胸前,掌心相击发出的“啪啪”声虽不响亮,却饱含着老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执着追求。

  74岁的尼玛仓决奶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缺了牙的嘴挡不住内心的满足,每一次拍掌都像是为自己加油鼓劲;66岁的普布多吉爷爷则低头紧盯着自己的脚步,眼神专注,生怕踏错节拍,那认真的模样,像极了初学舞步的孩童……汗珠悄然爬上几位老人的额头,在阳光下晶莹闪烁,与他们舒展的眉眼、专注的神情相映成趣,仿佛年龄带来的迟缓已被这充满活力的韵律彻底驱散,只留下银发岁月里的灵动乐章。

  温情守护:点滴之处见关怀

  步入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的食堂,温馨的氛围扑面而来。老人们三两围坐,边享用美食边谈天说地。“我的这碗不要放葱”“今天我不想吃肉”……老人们自在地向工作人员提出个性化的用餐需求。

  阳光穿过明净的玻璃窗,温柔地洒在80岁失明老人拉巴次仁手中的木碗上。他捧着热腾腾的饭菜,幸福的笑容在脸上肆意绽放:“在这里,一日三餐有人端到跟前,脏衣服刚换下就有人洗净送回,生病也不愁没人管。”老人言语间满是对生活的感激。

  “她叫江永红,父母曾是十八军战士,双亲离世后,她一直借住在亲戚家。因为智力残疾,她不仅生活无法自理,也难以与人交流。”护理员色珍谈及这位特殊的老人时,眼中满是温情,“我们把她接到这儿后,现在她会对我笑,还会主动伸手跟我握手,我们早就成了好朋友。”

  记者循着阵阵欢笑声来到凉亭,几位老人围坐成圈,护理员罗珍正弯腰为68岁的仓决老人添上第二碗甜茶。“莫拉(藏语:奶奶),下午咱们去上书法课?”罗珍轻声询问。老人眯起眼睛,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里仿佛都盛满了暖阳。

  推开老人们居住的房门,处处可见贴心的适老化设计。可升降的护理床、卫生间里坚固的防滑扶手等。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院长边巴卓玛介绍道:“我们这里住着230位老人,最年长的已有93岁高龄。我们组建了涵盖管理人员、医务人员、护理员的专业团队,全方位守护老人们的生活。每个房间床头都装着醒目的红色呼叫按钮,楼道里监控探头无死角覆盖,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确保老人们一旦有突发状况,我们能第一时间响应。”

  雪域新篇:养老事业的跨越

  “山南市共有特困供养对象3119人,像乃东区这样的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已有12家。为加快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我们将全面推广建成养老服务设施(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38所,养老床位2589张,四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在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设置活动室、厨房、康复理疗室、阅览室、培训室等功能房,能有效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山南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科负责人樊茂林说道。

  当夕阳为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镶上金边,乃东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再次响起悠扬的歌声。德吉措姆老人与尼玛次仁老人踏着歌声,在藏毯上缓缓起舞。古老的牧歌旋律与现代养老的温暖关怀在此刻完美交融,生动诠释着山南市的养老事业,早已超越简单的生存保障,正书写着关于生命尊严与欢欣的动人篇章。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