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林芝市巴宜区米瑞村创新“四保”管理方式,盘活基层治理和产业振兴——从烂摊子到金招牌的逆袭

发布时间: 2025-09-18 08:53: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蔬果基地露天种植的玉米。

  枕山面水的米瑞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连片的温室大棚出产各类瓜果蔬菜,是林芝市巴宜区小有名气的蔬果基地。

  然而,这个蔬果之乡以前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温室大棚面临着企业退租、大棚闲置、地租拖欠、矛盾频发的窘迫境况。而如今,这里却成为特色农业的标杆,74座温室大棚全部盘活,年产值突破40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80万元,外来种植户与本地村民亲如一家。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米瑞村创新成立“四保”管理委员会,以“保安全、保稳定、保发展、保生态”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与产业振兴的实践。

  破局:

  从企业退租到村集体扛旗

  2024年,当出现公司退租时,米瑞村的温室大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95万元地租款未付,74座大棚半数棚膜破损,群众收益受到较大影响,蔬果产业陷入发展困境。

  面对这一“烂摊子”,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决议成立“四保”管理委员会,由村党支部牵头,吸纳8名党员、17名种植户代表,全力救产业、稳民心。

  党员包户走访,逐户梳理出21项纠纷清单——从企业拖欠的分红到未兑现的土地流转费,每一笔账目都关乎村民的切身利益。对此,米瑞村党支部联合米瑞乡司法所成立专项调解组,依法启动诉讼程序,为全村群众争取到应有的权益。

  与此同时,面对破损率超60%的大棚,米瑞村积极自救,争取49万元乡村振兴资金,更换棚膜150捆、加固卡槽8000米、修建网围栏3500米,将大棚全部修复。

  不仅如此,村党支部还打破“企业全包”模式,将大棚拆分为5亩至10亩单元,引入四川、甘肃、云南等地17户种植能手,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委员会管理+种植户承包+合作开发”的新机制。

  米瑞村党支部书记索朗旺庆说:“通过小户抱团策略,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村民和租户一起发展。”

  聚力:

  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

  面对外来种植户,起初,米瑞村在沟通交流、习惯差异、种植技术参差不齐方面面临管理难题。为了实现抱团发展,米瑞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四保”责任链的作用,让包保党员主动走进大棚,服务种植户,从而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让跨省而来的“外来户”变成共建家园的“新村民”,织就民族团结与产业协同的“共赢网”。

  从电路接线是否规范到灌溉水管有无滴漏,包保党员逐项了解、逐个走访,及时帮助解决困难。今年以来,累计整改用电不规范、农机操作风险等136处隐患,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米瑞村坚持管理的硬约束与文化的软融合同步推进。积极开设汉藏双语政策讲堂,组织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向种植户宣讲《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与西藏农牧大学合作办学,打造现代农业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

  在强化生态责任上,实行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和环境整治,把蔬菜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尾菜收集后喂鸡喂鸭,鸡鸭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再作为有机肥用于蔬菜种植,形成种养循环,村民和种植户收集的垃圾废料还能以积分兑换方式换成有机肥,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状况,大棚周边看不见随风乱舞的白色垃圾。

  河北种植户王保成感慨:“过去只管种菜,现在有专人进行管理,提供服务,组织性强了很多,我们和藏族兄弟一起干活,像一家人。”

  在大棚里,汉藏双语书写的“团结棚”标识与田间劳作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民族团结+产业振兴”的鲜活图景。

  创新:

  从低效内卷到品牌突围

  “以前,种植户一窝蜂种白菜、萝卜等低附加值作物,产品同质化,经常打价格战,一斤青椒最低跌到8角钱。”米瑞村村委会主任达瓦罗布叹道。

  “各自为战”“低效内卷”不利于产业发展壮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米瑞村“四保”管理委员会与种植户协商,将74座大棚划分为叶菜区、果菜区、菌类区,错峰种植西瓜、水果番茄、水果玉米等特色品种,统筹生产经营,逐步增大“协同共赢”的发展效益。

  米瑞村尝试通过线上直播带货和线下展销推介的方式扩大销售,通过对接各类大小商超、实施订单式销售,建立“米瑞优品”区域品牌,打造3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推出统一包装设计,与林芝市区超市、1所政府食堂签订直供协议,打通了“田间到舌尖”的通道。

  米瑞乡党委积极支持米瑞村产业发展,从党建工作经费中拿出资金设立“联农带农”奖励资金,对培养当地种植能手、带动群众务工的种植户给予奖励,并设立2个由外来种植户组成的临时“双联户”,给予户长奖励支持,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米瑞村大棚蔬果产业的发展动能。

  增效:

  从一枝独秀到全域辐射

  巴宜区米瑞乡背靠色季拉山、南邻雅鲁藏布江,近年来,随着川藏铁路工程、川藏公路G318线提质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当地迎来区位优势升级的发展机遇。

  以米瑞村大棚蔬果种植基地和“四保”管理委员会为示范,以“规模+品质+可持续”为核心,米瑞乡推进全域蔬果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覆盖林芝、辐射全区的“菜篮子”保供体系,打造成为重大工程建设的“舌尖”基地。

  作为蔬果产业示范村,米瑞村蔬果基地年产量880吨,占全乡比重的32%,西瓜、水果番茄、水果玉米等20多个品种每日稳定产出2.5吨生鲜,可满足2500人的日需求。

  米瑞村种植户姆穷笑着说:“我们村蔬菜、水果样样都有,在市场上受欢迎,村里人和外来种植户一起学技术,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大家对以后蔬果产业发展有信心。”

  2024年以来,米瑞村以“四保”管理模式助推产业振兴,逐步推广种养结合的循环体系,初步形成“一地多产”的复合经营格局。靠着蔬果产业,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1万元,同比增长7.63%,收入结构从靠天吃饭转向多元经营。

  不仅如此,米瑞村蔬果产业还辐射到周边村庄,通过订单协作、技术共享等机制,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增收渠道多元化。

  以点带面、协同发展。如今,米瑞乡有7大种植养殖基地入选林芝市保供基地,总占地2100余亩,共91座温室大棚,年产量2700余吨,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蔬果之乡。

  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让外来户成为新村民。对米瑞乡而言,乡村振兴是在大地上种出来的,团结发展的果实越结越丰硕。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