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大道长歌】那条路、那座城告诉我:父亲慕生忠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下)

发布时间: 2024-05-22 20:06: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在苍茫的“世界屋脊”上有这样一条公路,它以青海省格尔木为起点,蜿蜒曲折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山脉,跨越了黄河、长江等江河源头,一路延伸至拉萨布达拉宫广场,这是通往西藏的第一条公路——青藏公路。地处高原的戈壁荒漠上有这样一座现代化城市,半城绿树半城楼。这就是稳藏固疆、连接甘蒙的战略要地、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格尔木。 

  我们有幸在兰州聆听了“青藏公路之父”“格尔木的奠基者”慕生忠将军的女儿慕瑞峰、慕晓峰姐妹讲述这条公路、这座城市与慕将军的传奇故事。 

  “格尔木”这个名称在地图上并不明确,在蒙古族牧民的口耳相传之下,只知道是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茫茫戈壁深处。那里狂风卷黄沙,四处荒野茫茫。 

  有人问我的父亲慕生忠,格尔木到底在哪里?他将铁锹插入土中,回答道:“格尔木就在你的脚下。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他立下豪言壮语:“我们要在世界屋脊开辟一条平坦大道,在柴达木盆地建设一座美丽的花园。我们喜欢城市,但更喜欢自己亲手建造的城市。”所以,在修路的同时也在规划建设、发展着这座高原新城。青藏公路、敦(煌)格(尔木)公路建成通车后,格尔木逐渐发展为青海省的第二大城市。它因路而生,也因路而兴。 


图为将军楼 摄影:王茜 

     1955年,青藏公路管理局在格尔木成立。在父亲的带领下,组建了砖厂,开始烧砖建设房屋,建起了一座青砖灰墙的二层小楼,作为青藏公路管理局的办公用房,这就是如今的“将军楼”。虽然简陋,每层不过三四间房间,但它却是格尔木的第一栋楼房。虽然只有两层,并不高,但当年站在将军楼的楼顶,便可鸟瞰整个格尔木。 


图为青藏公路纪念馆内 摄影:王茜 

  我们也曾在格尔木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因为年纪小,记不清太多事情,但是格尔木经常出现刮风沙的天气,伴随着刺耳的鸣叫声,让我记忆深刻。如今的格尔木,高楼大厦替代了父辈们居住的帐篷、地窝子。炼油厂、火车站、汽车站、大商场、农场、牧场、公园、医院、学校应有尽有。城区里树木茂密、花坛随处可见,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让我心里感到欣慰是,从1954年至今已经七十年了,在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奋斗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图为青藏公路纪念馆关于格尔木市发展的介绍 翻拍:王茜 

  1959年,父亲离开格尔木后,依然对这座城市魂牵梦绕。他先后于1982年、1989年、1993年三次去格尔木。1982年,父亲去新疆探望他的养子,我的哈萨克族哥哥慕沙塔尔返回途中,行至甘肃柳园时,他突然决定要从柳园下火车转乘汽车、沿着敦格公路去了格尔木。当他到达格尔木时,人民群众见了他,像见了亲人一样,自发地热烈欢迎。看到格尔木的巨大变化,父亲欣然写下“过去千里荒野,现在杨柳成荫”的诗句。他察看了当年命名的“望柳庄”,现已绿树成荫,还亲切地拥抱了当年栽植的杨树。


图为青藏公路纪念馆展出的慕生忠手迹(图) 翻拍:王茜                

  1993年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格尔木举办西藏驻格尔木基地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父亲已83岁了,看到邀请函时,他不顾我们的劝阻,执意要参加此次活动,只为了再次看一看他曾经战斗生活过的格尔木。在我母亲及其他家人的陪同下,由兰州乘坐火车前往格尔木。格尔木的发展变化使他兴奋又欣慰。在将军楼前留影后,他深情地凝视着他曾经工作过,接待过陈毅元帅、彭德怀元帅的这栋砖拱二层楼,又到在与将军楼同期建成的住房里进行了察看。 

  1994年10月19日,父亲去世后,我们遵照他五十年代立下“头枕昆仑巅,脚踏怒江头”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护送到格尔木。格尔木地方党委、政府及驻军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我们在青藏线,将骨灰撒向莽莽昆仑。那一天青藏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很多,很多司乘人员得知当时的情况后驻停,并长时间鸣笛致哀。在昆仑山口举行祭奠仪式时,漫天大雪飞舞,仿佛巍峨昆仑山脉在迎接父亲来到他曾经呕心沥血、进行过艰苦卓绝奋斗过的故地长眠。 

  千辛已作英雄忆,万苦化为幸福雨。这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城,也是值得骄傲的,七十年里,从筑路大军的六顶帐篷到打造成戈壁花园城市,“两路”精神、“农垦精神”“盐湖精神”等宝贵精神像红柳一样扎下了根,点点滴滴浸润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慕生忠将军率领全体筑路人员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牺牲奉献的过硬担当和心系国家苍生的博大情怀打造的“两路”精神丰碑,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精神路标。(中国西藏网 青藏线报道组/王茜 吴建颖 姚浩然 巫姗燕) 

(责编: 陈卫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