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文化中国行丨文昌灰塑:刀堆手绘描出万紫千红

发布时间: 2024-05-22 19:25:00 来源: 海南日报

  5月20日15时许,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雨后天晴,凉风习习。村口大树下,文昌灰塑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许达联手持两把灰刀,已在这里塑画多时。只见他左手端一把盛满灰料的宽灰刀,右手的窄灰刀从宽灰刀上轻轻剥下一小撮料,慢慢叠放在身前的木板上。

  “这里堆得有点高了,得再压一压,这里又有点低了,再加点料。莲蓬的形状就得像个碗,饱满圆润才好看。”许达联正在创作的灰塑作品是夏日莲花图,堆叠、按压,如此反复多次,再用窄灰刀在灰料四周塑形,一朵小小的莲蓬初现。许达联满意地笑了笑。

  莲蓬堆完,宽灰刀上的料恰巧用完,许达联用布将刀面擦拭干净再包好,才把活停下来。

  如此珍爱这两把灰刀,并不因其价格有多昂贵。“灰刀就是灰塑艺术家的创作工具,你看我身后的这些灰塑作品,都是一刀一刀堆出来的。”许达联说。


文昌灰塑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许达联在制作一幅大规格灰塑作品。(本报资料图片)

  海南日报记者顺着许达联所指看去,一幅幅造型多变的灰塑作品呈现眼前:在长宽高不等的画板上,每幅作品各有一个主题。既有以葡萄为主的多子多福图,也有以凤凰、牡丹等元素组成的百鸟朝凤。蛟龙在云海里翻腾,寓意着节节高升;花篮中百花齐放,代表着幸福常至……

  “这些纹样有吉祥的寓意,寄托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村民林运椿说,文昌灰塑始于南宋,源于闽南。灰塑随着闽人迁琼,流传到文昌一带,经过历代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画师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自成流派的建筑装饰文化。


许达联创作的《龙盘牡丹》。(受访者供图)

  色彩上,灰塑不灰。根据主题,作品多以金色、红色、蓝色等为主色调,细节上层次分明,渐变递进的上色手法交替使用,绘出万紫千红,相得益彰。细微之处更是精致,乃至于藤蔓上的一滴水,都栩栩如生。

  一幅灰塑从制作到完成,需要经过打底、做线脚、勾线、上色等环节。“听着虽然不多,但过程格外繁琐。”许达联说,近些年,随着海南传统民居不断翻新重建,许多灰塑作品已随之湮灭。不过在传统民居保存较为完整、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称的十八行村,依旧能看到许多穿越时光保存至今的灰塑。

  和眼前色彩斑斓的灰塑作品不同,村里那些紧贴房檐的灰塑壁画多已褪去颜色,不过纹样仍清晰可辨——这些灰塑壁画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祥禽瑞兽、花卉植物、吉祥图纹等,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除却已经褪色的灰塑壁画,近几年村民翻修房子时,也对不少灰塑壁画重新修塑。在村民林敬家里,灰塑壁画色彩饱满,更添乡村意趣。


海口骑楼步行街一酒店内的灰塑作品。(本报资料图片)

  灰塑的应用场景并不局限于乡村。在海口骑楼老街的一家酒店里,双龙双蛟、百鸟朝凤、海岛果园等主题雕塑,尽显灰塑之美。“这些灰塑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打卡,很多不了解灰塑的人,从这里开始认识灰塑。”酒店负责人符燕舞说。

  作为这些灰塑的创作人,许达联颇为感慨:“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让灰塑通过这些迎合现代市场、年轻群体的项目,走出乡野,走进城市,让更多人看到灰塑的美。”

(责编: 隋艺斐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文化中国行丨一缕茶香飘传千年 飘至世界

    今天是第五个国际茶日,各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活动,传播推广茶文化、深化茶文化交流互鉴。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山茶农 而炳炳:我们布朗族有一句遗训是说,爱护自己的茶林要像(爱护)眼睛一样。 [详细]
  • 文化中国行丨与敦煌齐名 吐鲁番这个千佛洞里全是宝藏

    新疆博物馆有对文创“明星”——“小智”和“小慧”,它们身着红袄,外型呆萌可爱,深受游客喜爱。这一系列文创,取材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遗址第20窟壁画中的高昌供养人形象。 [详细]
  • 文化中国行 |中国旅游日里的石榴籽风采

    当历史的风吹拂帕米尔,高原上熠熠生辉地闪耀着“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以艺术之韵、非遗之光,以及矢志不渝的坚守与追求幸福的信念,描绘着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绚丽画卷,展现着无与伦比的美丽与魅力。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