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度”量中国这五年:毫厘之间铸造“中国精度”

发布时间: 2025-10-18 19:4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度”量中国这五年:毫厘之间铸造“中国精度”

  中新社记者 刘亮

  国之大器,始于毫末。“十四五”以来,中国高端制造业一步步迈上新台阶,离不开“中国精度”的毫厘之功。

  一根直径为30毫米的金属棒材,在一台高精密数控机床连续21小时的铣削操作下,最终产生127根直径0.05毫米的针形试件,堪比头发丝细。这一幕出自山东一家企业研制的先进数控机床,是“中国精度”的缩影。

  制造的精度彰显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工艺水平。这不仅体现在微观尺寸和精细结构的制造能力上,还体现在测量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上。“精度”如同产业发展的“标尺”,尤其在高端制造业,某些关键环节的测量精度要求极高,差之毫厘就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随着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扩大,精密测量技术不断向大尺寸大空间测量发展。今年,中国批准建立大长度基准装置,其测量范围达80米,测量范围内误差仅为2.45微米,相当于人在1600米之外分辨出头发丝的直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大长度基准装置填补了制造业大长度最高计量能力空白,大大提升航天器对接、飞机翼身组装、船舶船体装配测量等大型装备关键零部件加工与装配的精度和质量可靠性,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量子精密测量领域,近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全新原子自旋传感器成功实现对弱磁场的超高灵敏度与可溯源精准测量,在近地磁量级的磁环境下能够精准测量比地球磁场弱十亿倍的磁信号,完美实现“测得精”和“测得准”。

  从陆地上的大型装备到浩瀚宇宙的磁信号“捕捉”,“十四五”期间,“中国精度”不断提升,相关成果不仅填补空白并完善中国测量科技发展体系,更为基础科学研究、高端装备制造、宇宙探索等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

  9月19日9时1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五十九颗、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精度往往决定发展高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曾指出,时间位置和空间位置的精准可信度是当代强国战略竞争的焦点。

  “时间误差与距离测量息息相关,若卫星导航时间误差达到1秒,反映到距离上就是30万公里。”国家卫星导航与定位服务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电子领域专家蔡青说。

  在现代交通上,时间和空间的精度尤为关键。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过去,延崇高速隧道内卫星信号弱,汽车在隧道内无法获取定位数据,数据也无法传输,一度是世界性难题。后来,有了北斗系统高精尖科技“加持”,可对隧道内车辆进行精准定位,甚至可通过相应导航系统标注出隧道内的救援点、逃生点等信息。

  这还只是北斗系统应用落地的“冰山一角”。据披露,“十四五”时期,中国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等指标已提前完成。

  与此同时,中国还建成全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具备向行业和大众用户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或者事后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能力。如今,这张“网”已从传统的测量测绘向精准农业、形变监测、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智慧港口、共享单车等多个领域拓展应用。

  “十四五”即将收官,展望前路,“中国精度”仍是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近期印发的《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旨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计量问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也表明,下一代北斗系统将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持续提升服务性能。

  “十五五”时期,“中国精度”料将进一步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毫厘的微观世界变化之间,中国经济巨轮将向更高水平方向进发。(完)

(责编: 刘莉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