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雪域之舟:产业发展的“希望之舟”

发布时间: 2024-05-22 09:12:00 来源: 甘肃日报


牦牛乳交易数据分析平台。华羚集团供图


合作市新瑞丰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养殖的牦牛进行补饲。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曹成荣 摄


蓝天白云下的牦牛群。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小慧 摄

  华羚集团牦牛乳实验室。华羚集团供图


美仁大草原。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敏政 摄

  5月的甘南大地,绿意涌动。

  从合作市驱车沿316国道一路前行,蓝天白云下,青青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牦牛在悠闲地吃草。

  甘南州位于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这里有广袤肥沃的草原草场,适宜牦牛生长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长期以来,牦牛这一高原“精灵”在甘南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牦牛被人们称为“雪域之舟”。依托牦牛这一得天独厚的物种,甘南州加大牦牛产业项目投入,强化技术研发,通过推动百万头高原特色牦牛产业带建设,提升8个种畜场基础设施及供种能力,建成万头牦牛养殖基地5个、千头养殖基地10个,规模化养殖基地418个。牦牛产业已成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富民产业。

  

  一场阵雨过后,位于碌曲县的李恰如种畜场寒意阵阵。这里最低海拔3400米,最高海拔4100米,年平均气温仅0.46摄氏度。

  高海拔、低气温,看似不适宜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下,却孕育出了高品质的良种牦牛。

  “在长期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牦牛保存了有利于适应寒冷环境的被毛变异,进入冷季,粗毛间密生绒毛,保护着各部位及内部器官免受冻害。”说起牦牛,李恰如种畜场场长马仓寿如数家珍。

  站在种畜场抬头远眺,远处高山之上的草地青绿相间,一头头毛色黝黑发亮的牦牛在山坡草地上悠然自得。种畜场内,十几头体型庞大的种公牛和健硕的基础母牛在牛栏里等待配种。

  始建于1961年的李恰如种畜场是甘南州十大种公畜繁育基地之一,也是碌曲县李恰如高原牦牛品种唯一的保种场。

  “我们的种公牛体型较大,公牛角粗长,四肢较短,粗壮有力。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平均体重都在800斤至1500斤。”说起种畜场内的种公牛,马仓寿很是自豪。

  这里的牦牛何以品质上乘?

  21万亩的可利用草场面积,61户316名牧民的守护,不断完善的科学养殖方法……这是李恰如种畜场给出的答案。

  每天一大早,迎着晨光,畜牧场的工作人员将牦牛放养到广袤的草原上,中午12时再将牦牛赶回,喂食高品质的青稞饲料。

  “粗放式的放牧是指牦牛一整天都在草原上啃食青草。牦牛体力消耗大,我们每天中午进行饲料喂养后圈养3小时,等牦牛充分吸收饲料中的营养后再进行放养。”马仓寿说。

  受益于科学养殖,畜牧场的一头头牦牛膘肥体壮,毛色纯黑,肉质紧实。

  在畜牧场的围栏里,一头明显比其他牦牛更加壮硕的种公牛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了解,这头种公牛重达1750斤,是畜牧场体重最重的牦牛。这个重量将近一吨的牦牛,是李恰如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成果的具体体现。

  2021年以前,牧民们养殖牦牛大都是各养各的,再加上内部配种,近亲繁殖,牦牛健康程度低,牛犊成活率也较低。

  2021年以来,碌曲县委县政府以“百社带千户”行动为统领,大力推动“十户联产”合作经营,实现了草场连片、牦牛成群。牧民们可以选择优质的种公牛进行配种,牛犊生产率、成活率大幅提升。

  从传统化养殖到科学化养殖,李恰如畜牧场始终在探索的路上。

  2023年6月,省畜牧总站技术人员对李恰如畜牧场17头能繁母畜进行人工授精,如今已有3头产仔;今年4月,李恰如畜牧场获准使用“碌曲牦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月,畜牧场能繁母畜生产出一头重达14公斤的牛犊,而正常生产的牛犊重量最多是9公斤;今年5月,畜牧场的一头能繁母畜产下一对双胞胎牛犊……

  “在牦牛养殖过程中,李恰如畜牧场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县的牦牛产业发展也稳步向前。”碌曲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自豪地说。

  60多年来,李恰如畜牧场的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牦牛换了一批又一批,牦牛品质越换越好,牧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如今,牦牛养殖成为当地牧民致富好产业。

  

  养牛这件事可以干多久?

  一辈子!

  贡保勒知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海拔3500米的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一头头良种母牛正在吃草料。看着壮硕的牦牛,合作社负责人贡保勒知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45岁的贡保勒知从小就和牛羊打交道,一有闲暇时间就琢磨怎样才能将自己家的牛羊养好。

  早些年,唐科村还不是很富裕,村民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2014年12月的一个夜晚,村里10多户人聚集在贡保勒知家中,商定由贡保勒知牵头组建合作社,每户按照股份向合作社缴纳牛羊。

  由于管理技术不成熟加上入股资金不足,合作社效益很低。2018年底,一部分人退出了合作社,剩下7户人家。

  2021年以来,碌曲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牧业改革,相继出台“十户联产”等牧业政策。

  蝶变自此而始。

  羊不养了、马不养了,这7户52人乘着政策的春风开始专心做一件事——养牛。

  “要联合就要彻底联合。”7户人家每家出58头良种牦牛,上千亩草场和两名健壮劳动力开始养牦牛,实现了人联、牛联、草场联。

  养牛的收入、草场的租金、合作社的工资,每户人家都可以拿到三份收入。

  “我们协商后根据草场的品质将草场分为三个等次,一等每亩租金23元,二等每亩租金21元,三等每亩租金19元。”贡保勒知介绍,仅草场租金一项,草场数量多、品质好的一户一年就拿到9万元。

  为了保障合作社稳定运行,7户人家每户派出固定的两名劳动力在合作社工作,在合作社常年开展经营、管理、服务等工作,每天工资100元。

  “此外,我们动员富余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贡保勒知说。

  合作社养殖牦牛主要以传统放养和补饲相结合,通过对母牛的合理补饲和受孕,争取母牛一年一产,将4至5个月大的牛犊集中圈养补饲5个月后隔年出栏。

  “这样可以提高牛犊存活率,并且牛犊体质健壮,市场空间大,单价利率高。”贡保勒知说。

  在饲草料加工方面,牦牛饲料的原材料主要以青稞、油渣、小豆、小麦、玉米、麦糠为主,加工成粉末再压实成颗粒饲料,使用、贮藏更加方便,牦牛食用后可以充分吸收。

  如今,合作社有牦雌牛750头,2处养殖基地共计9000平方米。合作社的牦雌牛也由以前的两到三年生一胎变为三年生两胎。

  2023年4月,贡保勒知作为特邀嘉宾在“国际草原与牧民年”分会场报告会上介绍了碌曲县“十户联产”抱团发展模式。同年12月,他的经营模式“从单户经营向合作社模式转变:赋能中国藏族家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甄选为全球12个成功案例之一。

  “合作社打破了传统的牦牛养殖方式,对家畜进行补饲的方法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降低了草地的畜量,减缓了草地退化。小牛犊的早期出栏,不仅实现了生产收入的最大化,减少了养殖投入,还有效解决过高的家畜数量导致草地退化这一问题,值得全州学习借鉴。”甘南州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加入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牧民,户均年收入13万元以上,最多的甚至达到了20万元,致富由愿景变为现实。

  “合作社的成功离不开县乡政府的帮助。县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无息贷款,干得好还有奖励资金,去年合作社就拿到了15万元的奖励资金。此外,政府还帮助我们建牛棚牛栏,牦牛生病了有兽防站的人上门诊治,日子越来越好了。”贡保勒知喜笑颜开地说。

  

  牦牛乳婴幼儿配方奶粉、牦牛乳全脂奶粉、牦牛乳中老年配方奶粉、牦牛乳酥油茶……在位于合作市的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牦牛乳品一应俱全。

  甘南牦牛以清纯洁净的冰山雪水为饮,以绿色无污染的野草为食,独有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珍稀物种基因,造就了牦牛乳无与伦比的原生态品质。

  华羚乳品始建于1994年,从成立之初便立足甘南资源优势开发各类高附加值牦牛乳系列产品。

  刚开始,企业在造纸、油墨、胶水、皮革等行业颇有建树。

  牦牛乳如何运用到这些行业?通过“曲拉”。

  “曲拉”源自藏语译音,是指新鲜牦牛奶提取酥油后剩下来的副产品,即奶渣。

  多年前,曲拉产品过剩,一度困扰着当地的牧民们。华羚乳品集团成立后,牧民们的曲拉有了“用武之地”。

  “曲拉是良好的黏合剂和上光剂,它的主要原料为蛋白质,天然无公害,可以无限量使用。”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亚宝介绍,曲拉还可以添加到咖啡中提升口感,用途广泛。

  曲拉产品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显著提升了牦牛乳价值。在华羚的产业化带动下,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地曲拉价格由最初每公斤1.2元上涨到每公斤66元,牦牛乳价格由每公斤7元上涨到每公斤10元,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辐射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

  2016年,华羚开始生产婴幼儿奶粉,截至目前,华羚已生产出牦牛乳酪蛋白系列、牦牛乳婴幼儿配方奶粉系列、牦牛乳成人配方奶粉系列、牦牛乳全脂奶粉系列、牦牛乳蛋白粉系列、牦牛乳奶茶系列、牦牛乳休闲食品等9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产品远销欧盟、美国、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的牦牛奶源来自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奶源地包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理公园美仁大草原,牧场采用‘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确保牦牛奶源纯天然、无污染。”谈及如何保障牦牛乳品的品质,马亚宝说。

  多年来,华羚以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公司+科技+基地+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广大农牧民群众建立了稳定的产业带动长效机制。据统计,华羚累计收购牧区牦牛乳原料资金已达100多亿元,带动甘肃和周边省份60万余人增收。2023年,公司销售额近3亿元,进出口额1000多万元。

  近年来,合作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中国牦牛乳都”品牌,推进上游保种、中游繁育、下游养殖的“美仁牦牛”产业链循环延伸,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帮助全市牦牛企业延伸产业链,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合作市已成为全国牦牛乳和曲拉产品交易中心,牦牛乳系列产品主要生产基地,牦牛乳、曲拉交易量占全国的86%,酪蛋白系列产品产量占全国的90%。

  如今,甘南已成为牦牛乳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为主的产业聚集区和以科技研发、市场交易为一体的产业核心区,以华羚、燎原、雪顿为主的牦牛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在甘南落地生根,为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