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用劳动改写“靠天吃饭”的命运

——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镇智格日村牧民完玛卡着

发布时间: 2025-05-08 09:29:00 来源: 青海日报


在家庭牧场里,完玛卡着仔细摆放酸奶、黄蘑菇等特色产品。本人供图

  立夏时的泽库,嫩绿的牧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5月5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镇智格日村,藏族妇女完玛卡着已经在蔬菜大棚和牧场间忙碌开来。她时而弯腰仔细查看菜叶上的虫眼,时而踮起脚尖清点远处牦牛的数量。阳光洒在她被晒得黝黑的脸上,晶莹的汗珠顺着脖颈滑落。

  说起全国劳动模范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完玛卡着眼眶瞬间泛红,却又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是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教会我踏实耕耘,是乡亲们的信任给了我坚持的勇气。”

  2005年至2008年,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全面推进,完玛卡着一家率先响应政策,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政府为搬迁牧民统一规划建设砖瓦房舍,让他们从流动的帐篷搬进安稳的新家。然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也成了摆在牧民面前的新难题。

  “以前为了多挣点钱,大家一股脑儿扩大牛羊养殖规模,牛羊数量远远超出草场的承受能力。结果草场被过度啃食,沙化退化越来越严重,牛羊吃不到好草,品质也跟着下降,收入反而减少了。可一家人要生活,只能硬着头皮接着养,最后陷入越养越穷、生态越破坏的死胡同。”谈及搬迁前的艰难处境,完玛卡着眼中满是痛惜,语气里尽是无奈。

  面对“减畜休牧”的政策号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完玛卡着毫不犹豫带头响应,主动缩减养殖规模,让自家27公顷草场卸下沉重的放牧负担。

  为填补减畜造成的收入缺口,完玛卡着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托村里的牛羊半舍饲养殖项目,结合搬迁区交通便利、饲草料资源充沛的天然优势,毅然摒弃“靠天养殖”的传统模式,将发展重心转向牛羊育肥产业。

  每天天不亮,她就穿梭在圈舍间调配营养饲料;深夜里,仍打着手电观察牲畜生长状况。凭借科学的养殖方法与精细化管理,2022年冬季,她精心育肥的50只绵羊顺利出栏,获得6万元左右的净利润,成功蹚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双赢的新路子。

  为拓宽增收渠道,完玛卡着紧紧抓住省农林科学院技术人员下乡传授蔬菜种植技术的宝贵机会,蹲在田埂边认真听讲,笔记本上记满辣椒育苗、茄子种植技巧等要点,遇到不懂的,就追着技术员请教,很快便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

  “快看看我的大棚!”她笑着掀开暖棚门帘,蒸腾的热气裹挟着蔬果清香扑面而来。“除了自家吃,一年还能卖8600多元!”她自豪地说。

  尝到蔬菜种植的甜头后,完玛卡着并未止步。她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依托家庭牧场培育繁殖良种牦牛。2024年,30头良种牦牛出栏,带来23万余元收入。从传统放牧到“种植+养殖”双线发展,她用劳动改写“靠天吃饭”的命运。

  完玛卡着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晚上别闲着,都来我家学技术!”每当夜幕降临,完玛卡着的小院总会亮起灯光。她自费购买技术手册,组织妇女夜校,手把手教乡亲们育苗、配种。脱贫户索南措记得,自己第一次种植的黄瓜苗枯萎时,完玛卡着蹲在地里一待就是三小时,“她不仅把自己培育的健壮菜苗分给我,还全程指导我浇水施肥,关怀备至,就像温暖贴心的亲姐姐。”

  在完玛卡着的不懈努力与示范引领下,全村牧户的发展观念悄然转变。现在,全村群众基本熟练掌握蔬菜种植技术与良种牦牛培育繁殖方法,拓宽了增收渠道,日子越过越红火。

  表彰大会上那句“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让完玛卡着心里更敞亮了。第二天她就翻出县里的培训通知,报了石雕班和烹饪班:“多学几门手艺,带着大伙再闯条新路!”

  完玛卡着以实干诠释劳动真谛:“劳动不是一味苦干,而是紧跟党的步伐,依托科学方法。”这位扎根草原的劳动模范,就像一朵坚韧的格桑花,在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72岁劳模陈锡洪带领乡亲攀顶

    “秋天望你你没有来,我在高山打石岩,只见白云写封信,打穿石岩我就过来。”28日,72岁全国劳动模范、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回族农民陈锡洪把这首山歌,带到了北京。 [详细]
  • 赞!成都地铁全国首位藏族地铁女司机获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站在新的起点,肖芳将荣誉转化为扎根一线的动力,“传承劳模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保持归零心态,立足本职,影响和带动更多轨道青年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共同保障城市高效运转、乘客安全出行。”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