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从皮洛石斧 看见二十万年前的人类远征

发布时间: 2025-07-04 08:46:00 来源: 四川日报


本文图片均为《看见皮洛》剧照。 四川广播电视台供图

  你可曾想过,高原上一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石头,竟蕴藏着二十万年前远古人类远征的秘密?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联合出品的考古科普纪录片《看见皮洛》,聚焦“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以考古发掘现场的真实记录为线索,历时三年拍摄记录,揭开高原早期人类历史的神秘面纱,再现古人类在迁徙扩散中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

  6月24日晚,《看见皮洛》登陆央视,首播期间3次登上当日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TOP3。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霍巍认为,《看见皮洛》制作精良,深入浅出,在学术性、普及性和文化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皮洛的故事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荧屏画面中,狂风卷过海拔3750米的川西高原,一支考古队正跪在泥泞的探方里,用毛刷轻拂一块曾深埋地层的石块。当特写镜头推向石面上清晰的打击痕迹,二十万年的时光封印被骤然揭开。

  海拔3750米的创作困境

  皮洛遗址,位于甘孜州稻城县的皮洛村附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皮洛,在藏语中意思是河谷处的开阔平地。皮洛遗址的年代最早距今已超过20万年,意味着人类至迟在20万年以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东缘。对于创作团队来说,远古人类为何迁徙到皮洛,如何在冰雪覆盖的高原上生存,群落之间是否有交汇交融,技术如何传播……这些都是纪录片需要回答的问题。

  拍摄《看见皮洛》的挑战,从物理环境就已开始。

  这片位于稻城县皮洛村附近的开阔河谷,平均海拔超过3750米。常年高寒缺氧,变幻莫测的天气与强烈的紫外线,构成一道天然屏障。摄制组每一次搬运设备、每一个镜头的等待,都演变成与大自然的艰苦角力。暴雨突袭时无处遮蔽,寒夜蹲守时呵气成霜,稀薄的空气让普通的攀爬都变得十分艰难。

  “在大自然面前,今人与古人的待遇并没有多少差别。”片中如是讲述。创作团队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暴雨、下雪等极端天气,这让他们对20多万年前古人类为何及如何在此生存繁衍充满敬畏与好奇。当镜头对准考古队员在寒风中用小刷子一点点清理地层时,这种艰苦有了穿越时空的共鸣——远古先民如何在此获取食物、抵御严寒,在“生命禁区”中生生不息?镜头内外的困境奇异地叠合了,创作团队也想尽各种办法坚持跟踪记录了下去。

  更深的困境来自专业门槛。三星堆有精美的青铜神树与黄金面具,皮洛却只有沉默的原始石器。它们形态粗陋,非专业人士几乎无法辨识其价值。该片总导演何喻洁坦承,初次面对考古专家时“幸好团队下了狠功夫,否则连基本的问题都提不出来”。

  皮洛遗址的考古范围看似局限在几个发掘坑内,但其背后的时空维度却浩瀚得惊人。时间上溯20万年以上,空间上牵涉整个青藏高原。不远处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似乎也暗示着天地人关系的宏大命题。如何将专业晦涩的旧石器考古,转化为公众能感知的叙事?创作团队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艰难寻找着表达的氧气。隔着时间的长河,他们沿着远古人类走过的路,收集祖先们无意间留下的零碎信息,力图揭开历史的帷幔,向故事更深处探寻。

  虚拟棚里的史前风雨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约3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今天的人们如何去理解昨日的世界?

  当现实拍摄遭遇极限,技术成为破局的钥匙。

  创作团队曾尝试在皮洛遗址附近实景再现远古人类生活。但让演员身着单薄兽皮,赤脚奔跑在海拔约4000米、布满砾石的山脊上风险太大。现实困境让团队转向XR虚拟制片技术的怀抱。

  走进搭建好的XR摄影棚,时间与空间的屏障神奇地消融了。技术团队与考古专家反复沟通确认细节,精心制作道具、搭建场景。虚拟环境中,演员无须对抗真实高原的致命威胁,“下雨”“下雪”“日照金山”“璀璨星河”皆可精准控制。

  “真正的日照金山可遇不可求,拍摄窗口每天不足十分钟。”何喻洁感慨道,“但在XR棚里,时间成了我们的盟友。”技术不仅规避了风险,更释放了创作的可能,那些数十万年前人类敲击石块制作工具、在严酷环境中协作生存的场景,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获得重生。

  技术投入堪称奢侈。何喻洁介绍,团队采用12K电影摄影机,以8K/50P的超前标准记录下超过100TB的素材。从巍峨雪山的静谧到星空流转的浩瀚,每一帧画面都在向观众传递着未经压缩的自然震撼。当这些超高清影像与XR技术还原的远古生活交织,《看见皮洛》构建起一座跨越20万年的视觉桥梁。

  对称石斧里的文明密码

  在皮洛出土的众多石器中,阿舍利手斧堪称“石破天惊”。它们形态规整、技术成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尤其手斧呈现出的惊人对称性,成为解读远古精神世界的一扇窄门。

  “阿舍利手斧超越了纯粹的工具属性。”该片总撰稿衡洁敏锐地捕捉到其人文深意,“这意味着远古人类在生存需求之外,已萌发对‘美’的主动探索。”当生存压力如影随形,先民依然愿意投入额外心力,遵循内心冲动去打造一件兼具实用与美感的“作品”,这难道不是人类文明最本源的浪漫?

  冰冷的石头仿佛还残留着20万年前人类掌心的温度,远古的心跳透过地层隐隐传来,成为贯穿古今的精神纽带。皮洛的发现直接挑战了旧有学术观点,这让皮洛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该片执行总导演袁航介绍,创作团队非常幸运地在拍摄期间赶上了一场关于更新世亚欧大陆古人类迁徙扩散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稻城县召开。借此机会,他们采访到了来自希腊、波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专家们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果,以及对皮洛遗址的观点看法,这实现了团队“立体客观、生动严谨”呈现的构想,汇集了现场考古、国内解读与国际声音。

  在皮洛,石器不仅是工具,更是信物。它证明了青藏高原绝非文化荒漠,而是古人类迁徙、交流、融合的十字路口。手握石器的先民们跋山涉水,在亚欧大陆的广袤舞台上不断相遇,共同推动了早期人类社会的进步。

  天地人间的共同叙事

  《看见皮洛》最终呈现的,是一场多维度交响。创作团队摒弃了简单的线性叙事,精心设计出两条时间线(远古与现代)、三个空间维度(远古家园、发掘现场、浩瀚宇宙)、三重关系视角(天、地、人),形成独特的复合结构。

  四集内容如镜头渐次拉远:第一集聚焦考古队员在发掘现场精耕细作;第二集视野扩展至青藏高原的壮阔地理;第三集追踪古人类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融;第四集则仰望星空,将皮洛遗址与邻近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并置思考。

  纪录片中,中外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轮番登场。外国学者惊叹于皮洛手斧与西方阿舍利工具的相似性;中国专家则剖析东亚旧石器技术发展的独特路径。观点的碰撞在皮洛上空交汇,古老智慧与现代研究在此刻凝聚成桥。

  在客观的信息之外,该片还力图在故事讲述中加入带有温度的笔触,尝试去共情远古人类的感受。“在共通的情感中,人类可以跨越古今、地域、种族。”衡洁表示,“地表之上看似独立,土地之下根系相连。从直立人一路走到今天,我们一直都是这个地球上的邻人。”皮洛遗址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真理:人类曾经同源,终将走向命运与共。她认为皮洛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是一次去“看见”人类最根本需求的历程;也是一场“我们与他们、我们与自己”的对话。

  稻城皮洛的风依旧凛冽。考古队员轻轻拂去一件石斧表面的浮尘,20万年的时光在毛刷下流淌。当纪录片在央视荧屏亮起,观众将跟随镜头攀登雪线,踏入XR复原的史前营地,在对称精美的阿舍利手斧前驻足。这石斧不再仅是学术意义上的“世界最高遗存”,而是远古祖先留给我们的信物:证明在生存的严酷底色上,人类对美与秩序的追求,对交流与合作的渴望,早已刻入基因。

  20万年何其漫长,又何其一瞬。高原的风雪可以抹去足迹,却无法冷却那传递至我们掌心的、穿越时空的微小温度。它低语着一个朴素的真相:无论走出多远,人类始终共享着同一场壮丽的远征。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让远古石头“讲”故事

    不久前,皮洛遗址暨更新世亚欧大陆古人类迁徙扩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稻城县举行。会议公布了一项新发现——稻城皮洛遗址的年代最早已超过了距今20万年。这意味着人类至迟在20万年以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东缘。 [详细]
  •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开工

    5月11日,在海拔375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噶通镇,总投资约2.4亿元的皮洛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这一超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自此进入系统性保护与开发新阶段。 [详细]
  • 深入发掘遗址内涵 讲好四川古人类故事

    从青藏高原东缘的皮洛遗址到四川盆地的濛溪河遗址、桃花河遗址,近年来四川已发现旧石器点位200余处,覆盖14个市州,证明至迟在20多万年以前,四川境内的多个区域已有人群迁徙并频繁互动。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