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木里分团律师在康坞牧场开展法律培训。
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成都分团律师在稻城县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解答法律问题。本版图片均由省司法厅提供
夏日的川西高原,绿草如茵,牛羊成群。草地上,一群牧民围坐在一起,仔细聆听律师现场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旁边红色的“摩托普法小分队”横幅随风飘动。13年来,在四川涉藏州县,类似的法律宣讲场景随处可见。
2012年,为认真落实中央统战部《关于在统一战线实施“同心”行动的意见》,四川省委统战部、省司法厅启动实施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专项法律援藏行动。13年来,350余个同心律师服务团分团、5000余人次律师接力前行,在32个涉藏县(市)的草原、峡谷、村寨间留下足迹,用藏汉双语解读法条,用专业的法律意见护航涉藏州县发展,累计覆盖干部群众100余万人次,培养“法律明白人”2600余人次,为助力民族地区公共法律服务提档升级,推进四川涉藏州县法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地一策一时一计
确保援助的针对性持续性实效性
8月10日至16日,成都市律协公益法律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律师一行9人组成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色达分团,前往甘孜州色达县,与当地司法、统战部门联动协作,以“送法进机关”“送法进社区”等形式,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公益法律服务活动。
此前10余天,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理塘分团也走进甘孜州理塘县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律师们围绕企业经营涉及的房屋产权、劳动合同、知识产权等问题,提出相关法律建议并建立了服务团与企业的定向联系。
坚持问题导向,一地一策、一时一计,这是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专项法律援藏行动的特点。
四川省涉藏州县地处高寒偏远地区,法律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基层干部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迫切。结合涉藏州县工作重点及法律需求变化,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专项法律援藏行动每年制定活动规划,对目标任务、重点环节、组织方式、责任分工等作出安排部署,动态调整服务方式和送法内容,既有远景规划又有近期目标,既有总体布局又有区域优化,确保专项法律援藏行动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实效性。
13年来,活动从最初的法律咨询、普法宣讲,不断拓展深化到重大决策法律风险评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重点项目合同审查、基层法律人才培训等维度,实现了从解决具体问题到优化整体法治环境的跃升。
“经过多年实践,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专项法律援藏行动采取省级部门牵头统筹、市(州)组织协调、县(市、区)具体实施的三级运行机制和统战、司法、律协、律所四方参与工作的机制,已日臻完善。”省司法厅律师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省委统战部、省司法厅、市(州)司法局、省律师协会定期带队开展活动,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优秀律师团队,深入涉藏州县常态化开展法治宣讲和法律服务,助推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化身“普法使者”,把课堂搬到牧场、定居点
“乡亲们,咱们有句谚语:一根柴火燃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海拔3800米的甘孜州石渠县蒙宜镇,四川顺泰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李为民用藏语开场,拉近了与牧民的距离。接着,他话锋一转:“但要是草场边界问题解决不好,再旺的火也会被风吹灭。”生动的话语引得在场牧民会心一笑。这样的情景,在服务团的专项法律援藏行动中已成常态。
在普法过程中,语言不通、交通不便是一大障碍。服务团成立之初就定下规矩:“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走到他们当中去。”律师们化身“普法使者”,带着翻译、背着手册,跨上马背、骑着摩托,把课堂搬到牧场、牧民定居点。
抓住工作重点。在高原地区,困难群众请律师难、打官司难的问题尤为突出。服务团立誓:“绝不让一个群众因贫困而失去法律保护。”仅2022年,各服务分团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0余件。从草原上的草场纠纷到工地上的工伤赔偿,从家庭里的矛盾调解到校园中的权益守护,法律援助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涉藏州县困难群众的生活。
坚持“精准滴灌”。在甘孜州稻城县,针对旅游纠纷多的情况,服务团编制了《旅游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在甘孜州新龙县,则重点讲解虫草采挖期的权益保护;在各地中小学的“法治进校园”活动中,广泛运用情景剧、漫画等形式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加大模式创新。在阿坝州阿坝县,服务团创新设立“帐篷模拟法庭”,将咨询点搬到纠纷现场。原来,当地两个村因草场边界问题争执多年,服务团律师得知情况后,顶着凛冽寒风,实地勘察、测量取证,结合历史习惯和现行法律,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最终,两个村的村民握手言和。同时,“马背普法队”“摩托宣讲组”“帐篷课堂”等接地气的普法形式也层出不穷。此外,服务团还开创了“24小时不掉线”咨询模式,建立微信群42个,覆盖所有服务县乡。
据了解,近年来,服务团组织编印《藏汉双语人民调解指导手册》,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21.6万次、预防纠纷5.9万件;累计编印藏汉双语普法宣传读本4万余册,刻录藏汉双语普法视频2000余套,开展集中宣讲2600余场次,覆盖四川省涉藏州县460余个乡镇、3500余个村(社区)、110余所学校,服务群众超25.5万人次。
要“输血”更要“造血”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助力涉藏州县法治化建设,要“输血”,更要“造血”。
近年来,服务团不断创新法律服务供给,采用政策倾斜、“以奖代补”等方式,与当地司法局、律所签订三方常态化合作协议,遴选优秀律所与服务地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对口帮扶。
省司法厅、省律协引导法律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律师事务所到涉藏州县设立分所62家。其中,四川盛豪律师事务所在石渠、炉霍、普格、木里等11个县设立分所,派驻律师17名,年均代理案件120余件;九寨沟分团在当地设立九寨沟县同心·律师服务中心,派驻律师常驻服务,改变了九寨沟县没有律所和律师的境况。此外,组织律师事务所建立壤塘、白玉等9个远程法律服务联系点,远程解决群众各类纠纷1190余次。目前,三州地区已实现律师资源全覆盖。
服务团还高度重视“传帮带”,通过专题授课、案例研讨、庭审观摩、结对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当地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着力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法律人才队伍。
13年来,服务团协助四川涉藏州县建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点”的三级法律服务网络,制定《涉藏州县基层法律服务规范》等12项制度。如今在四川涉藏州县,村民遇事会说“找律师去”,村干部开会常提“按法律办”,这里面,有着服务团的积极贡献。
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将机关行政执法风险关口前移
不久前,阿坝州壤塘县,一场面向新进公务员的法律培训正在进行。泰和泰(壤塘)律师事务所律师邓代婷通过鲜活案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行政诉讼法以及新进公务员入职后可能面临的法律挑战。“培训结束后,大家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入职后要学以致用,在工作中绷紧依法行政这根弦。”邓代婷说。
围绕着力提升涉藏州县基层治理效能,服务团每到一地,均积极主动对接当地党委政府,助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在省委统战部、省司法厅牵头推动下,建立了服务团与所有受援市(县)政府合法性审查部门常态化合作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政府合同审查制度,将机关行政执法风险的关口前移。比如在阿坝州汶川、九寨沟、松潘等县,各分团指派专业律师提前介入行政执法案件、政府投资项目以及法律援助案件等,与联合审查部门一起,对方案、合同、规范性文件等内容进行严格的合法性论证。“在过去的3年里,律师与审查部门联合出具600余份审查意见,从源头上规避各种风险。”阿坝州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党委政府会前学法是构建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各服务分团律师协助制订、细化涉藏州县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应知应会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清单,将其作为当地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重点内容。近年来开展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等讲座1200余场次。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法治营商环境,护航项目建设
8月24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受县人民法院和县委政法委的委托,阿坝州红原县律师李红菊成功调解了7起涉及企业欠款纠纷的案件,总金额达170余万元,解决了长达9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产业是骨,法治是筋,企业则是产业链上的细胞。服务涉藏州县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维护“细胞”健康入手。
为培育法治营商环境,服务团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进企业”活动,先后为30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多元法律服务。同时,紧扣清洁能源、文旅、农牧等特色产业,服务团还着力提供全链条法律服务。例如,在九寨沟县漳扎镇,为30余家民宿开展“法治体检”,制定安全责任协议,还开设“民宿法律小课堂”。
重大项目建设是涉藏州县发展的“引擎”,服务团则主动靠前提供法律服务。此前,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德阳分团第二组成员前往中国科学院位于红原县的实验室施工工地,开展“法律服务进企业”活动。活动中,企业方、工地建设方、施工方管理人员就施工合同规范、转分包的合法性、施工安全等项目有关问题进行咨询,分团成员逐一给出意见建议,助推项目建设如期开工。
近年,省律协还成立“重大项目与优势产业工作委员会”,先后为涉藏州县100余个国家级、省级、州级重点项目提供专项法律服务。从产业发展到项目建设,从企业合规到全周期法律服务,服务团正用法治之力为四川涉藏州县发展清障护航。
数 说
●350余个同心律师服务团分团、5000余人次律师接力前行,用专业的法律意见护航涉藏州县发展
●累计覆盖干部群众100余万人次,培养“法律明白人”2600余人次
●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21.6万次、预防纠纷5.9万件
●累计编印藏汉双语普法宣传读本4万余册,刻录藏汉双语普法视频2000余套
●开展集中宣讲2600余场次,覆盖四川省涉藏州县460余个乡镇、3500余个村(社区)、110余所学校,服务群众超25.5万人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