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黄河源头扎陵湖湿地,展现出黄河源头独特的生态之美。祁国彪 摄
从远古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发展,浩荡澎湃的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奔涌,塑造华北平原、滋养九省区沃土,支撑流域1亿多人口的生计与粮食安全。
守护黄河安澜,便是守护中华文明永续、民族发展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直很重视、一直在思考。他走遍沿黄九省区,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对母亲河的未来深远谋划。
牢记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青海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认真履行“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高站位强化组织领导、高水平推进流域生态系统治理、高质效提升流域环境治理水平、高标准推进湟水流域生态保护、高起点探索流域绿色发展路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青海答卷”。
高位抓部署 落实见实效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青海正是黄河的“铜头”部位,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省委多次召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相关重点工作;调整成立省委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黄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认真落实黄河保护法,印发实施《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修订颁布《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明确了具体发力方向。
——全面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扎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保护弘扬黄河文化,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筑牢黄河安澜屏障、激活流域发展动能。
如今,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综合整治,开展各类专项行动等,青海黄河流域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下降”。2024年,青海水资源总量达958.5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779.71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56%,全省3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8%,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以源网荷储模式带动区域内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青海贡献。
今天的青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愈发坚固,水安全守护网越织越密,绿色发展的步子越走越稳,河湟文化顺着黄河飘向远方,群众的日子里满是踏实的幸福感。从江源冰川到河湟谷地,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正发生着一场关乎生态、生计与文明的深刻变革。
源头守初心 支流践担当
在青海,黄河之水从约古宗列盆地的那一眼清泉开始,汇聚成滋养中华文明的浩荡江河。
位于黄河上游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水源主要补给地。保护黄河源头,就是守护黄河全流域生态、民生与文明的“根与魂”。
秋日的隆宝滩湿地,澄澈湖沼星罗棋布,黑颈鹤或掠水翩跹,或浅滩信步,涟漪轻漾、鸟鸣婉转间,满是高原独有的纯净与生机。扎陵湖、鄂陵湖碧波浩渺,水鸟翔集,湖面渐宽,成了珍稀生灵自在栖居的乐园。
曾经,面对气候变化、草场退化等生态挑战,青海以“被动守护”筑牢底线。组建管护队伍巡查湿地,设置围栏防治过度放牧,在鼠害肆虐区投放天敌,用最朴素的坚守留住源头的绿意,默默守护着“中华水塔”的根基,那时的努力,是为了不让源头生态滑向恶化的边缘,是为了守住黄河全流域的生态底线。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牧民变身生态管护员,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正式设园后,又构建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跃升,为源头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如今,黄河、长江源头完整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黄河源园区还探索出“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模式,有力推动牧区多方面协同发展。
守护源头与支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一体两面。若源头是母亲河的生命起点,支流则是它延伸的“血脉脉络”,唯有脉络畅通、水质澄澈,才能串联起全域生态,持续滋养沿岸民生。
青海境内的隆务河、大通河、湟水河,作为黄河核心一级支流,曾因垃圾直倾、污水横流,沦为“黑臭河道”,河岸脏乱得让人避之不及。而如今,一场场生态治理攻坚战,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7年黄南藏族自治州启动了隆务河治理,现在14.7公里城镇段防洪生态工程筑牢屏障,31.3公里支沟、135.46平方公里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整治,昔日“臭水沟”已成群众漫步休闲的“生态走廊”。
湟水流域的改善同样显著。2024年,西宁段13个国省级考核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标,Ⅲ类及以上优良水质占比100%,6000吨应急污水调蓄工程投运,为湟水“清水长流”加上了“双保险”。截至2024年10月,湟水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共计投资55亿元。
打破区域壁垒的协同治理更显力量。2025年7月2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联合刚察、门源、天峻三县,开展大通河联防联控联治行动,四县携手巡河、共享力量,用“一盘棋”思维推动大通河生态持续向好,让黄河支流的“血脉”愈发鲜活。
现在的黄河源头,草木愈发丰茂,水土愈发稳固,水质常年保持优良,“中华水塔”储水丰盈、补给有力,为全流域生态筑牢根基。而支流的治理成效,更让这份“源头守护”有了向下延伸的底气,形成“源头活水涌、支流清水流”的良性循环。
碧波映新景 发展拓新途
源头生态的持续向好,正为青海沿岸催生出一个个“生态变产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5464公里的黄河,曾是下游“既依存又惧怕”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号召下,龙羊峡水电站应势而起,以“定海神针”之姿调控水脉,既破解了黄河上游水患难题,更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纽带。
它不仅护黄河安澜,更在泥沙沉淀中意外孕育出383平方公里的“龙羊湖”,为后续生态产业发展埋下伏笔,展现了大型工程与生态演化的良性互动。
巧合的是,随着库区水体清澈度提升,冷水鱼养殖应运而生。当地借这一生态优势织就全产业链,冷水鱼虹鳟端上北上广餐桌,当地300余户牧民变“养鱼户”,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昔日“水库”成“鱼仓”。这一转变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生动实践。
2015年起,龙羊峡转型生态旅游度假区,截至2024年12月年迎来游客25万人次、营收超2000万元。其价值不再局限于发电、防洪,更延伸为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的载体,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度落地,也为黄河上游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式。
龙羊峡的实践也表明,黄河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找到人与自然的科学平衡,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相互滋养的正向循环。
生态红利不止在水中,更在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中。2024年海南藏族自治州清洁能源完成投资161亿元、并网装机达3066万千瓦,光伏、风电等产业增添近千个岗位,“风吹草动”变成“风吹电来”;“光伏羊”模式为养殖户节省近120万元成本、户均增收近10万元,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绿色新型产业的重大转型。
依托高原独特的风光资源,以科技创新激活生态价值,既解决了传统农牧业“靠天吃饭”的脆弱性,又培育了低碳、高效的新兴产业,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
顺着黄河向东,海东地区的生态游与农家院正续写“生态美、百姓富”新篇章。从往昔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到如今退耕还林铺绿、河道整治清淤,沿岸植被覆盖率攀升,农家院错落成景,村民端起“生态旅游饭”,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生动样本。
目前,海东市勾勒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黄河风情、田园风光五大旅游品牌轮廓,“彩陶故里 拉面之乡 青绣之源 醉美海东”名片愈发亮眼,“青藏首站”集散枢纽功能持续完善,海东市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增收与乡村发展的多维共赢。这不仅是黄河生态改善的直观体现,更是“生态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的生动写照。
清水向东去,发展竞潮头。从碧水间跃动的鱼群,到高原上闪耀的光伏,再到农家院里飘出的饭香,每一处变化都在转化为发展的新机遇。这些实践证明,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民生改善为目标、以产业升级为路径的系统性发展。
如今的黄河沿岸,各族群众正沿着生态向好的轨迹,把日子过得愈发红火,而这背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扎实落地。
文脉传薪火 江源续华章
铺开中国地图,黄河支流如脉络般纵横延展,跨高原、穿谷地,既以碧水滋养两岸生灵,更孕育出璀璨厚重的黄河文化。
这一承载千年文明的文化瑰宝,是夯实文化自信、释放文化潜能、推动文旅融合,进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作为黄河源头省份的青海,也正以生态守护为基、以传承创新为要、以传播赋能为翼,用生动实践书写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在湟中区甘河滩镇班沙尔学校,花儿、面塑、堆绣等非遗走进课堂,走入孩子们的日常,不仅让文化传承有了“代际接力”的载体,更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建立起与本土文化的情感联结。
而土族盘绣、热贡唐卡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生,既留存古老技艺的文化内核,又融入现代审美与生活场景,成为黄河文化最鲜活的“名片”,进一步诠释了“传统不是守旧,而是在创新中延续”的朴素道理。
黄河文化的永续发展,离不开生态与遗产的双重守护。一方面青海以生态保护夯实文化根基,让黄河流域的自然禀赋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背景;另一方面则聚焦文化遗产保护,让千年文脉有迹可循、代代相传。
守护文化根脉——推进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在西宁、海东设四大实验区,保护民间艺术、传统技艺与民俗,加大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力度;“十四五”以来投入5.3亿元用于黄河文物保护,宗日遗址考古工作取得最新成果,河湟文化博物馆明晰历史脉络,实现从“抢救保护”到“系统传承”的跨越。
释放文化价值——打造“陶韵河湟”“河湟文化民俗之旅”等文旅线路,将文化、风光与民俗深度绑定。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与民俗,既读懂黄河故事,又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形成“文化赋能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契合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扩大文化影响——让黄河故事走出青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是青海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目标。青海创新传播方式,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服饰亮相厦门2025“中国民族服饰非遗文化时尚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举办网络大V循化黄河流域融合发展探访行活动;西宁市创作《河湟》《花儿 少年》等文艺精品,制作《西宁非遗》专题片,出版一批彰显河湟文化精神内涵的书籍,让文化传播兼具“流量”与“质量”。
从守护根脉到创新发展,从文旅融合到广泛传播,青海对于黄河文化的传承既敬畏历史,守护好了文化遗产的根脉,又立足当代,找到了文化与生活、与发展的结合点,让黄河文化既能“看得见历史”,又能“融入进当下”,更能“引领向未来”。
滚滚黄河奔腾不息。青海对每一寸草原的守护,都是对“黄河宁,天下平”的庄严承诺;每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进,都是对文明根脉的虔诚守望;每一条文旅线路的延伸,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青海之于黄河,早已不是简单的“发源地”,而是守护其安澜的“第一道屏障”,激活其价值的“第一粒火种”。唯有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发展实践深度结合,砥砺奋进、久久为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青海智慧与力量,才能让母亲河成为生生不息的幸福河,惠泽子孙后代,造福日月九州。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