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拉毛叶忠走进人民大会堂获颁属于她的荣誉,仁青加心底对女儿的愧疚才逐渐消散。
2024年,拉毛叶忠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个靠刺绣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藏族姑娘,从小山村走到了更大的舞台。而她的脚印里,也藏着父亲仁青加的梦想。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德芒村,一栋气派的藏式民居既是仁青加一家生活的地方,也是村子里绣娘工作的地方,还是贵南藏绣从传承到创新发展的地方。
贵南藏绣,又称贵南针线,是藏绣的一个重要派别,主要流传于贵南农区一带。绣娘们记忆里的针线活是小时候长辈们的穿针引线,长大后自己便练就了一手好活计。如此自然传承,贵南藏绣的手艺便一代代在指尖流转。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有这个手艺。”作为家中藏族服饰制作第五代人的仁青加是做裁缝的一把好手。1997年,他在家里开起一间裁缝铺,彼时的拉毛叶忠只有11岁。
拉毛叶忠和村子里的女孩一样,在奶奶和妈妈的影响下慢慢学会刺绣。但在16岁那年,她被父亲送到外面去打工。
“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不能供她读书,所以就送出去了。”仁青加的愧疚就源于此。在当时普遍还接受不了让女孩子出去打工的村里,仁青加的这个举动备受非议。
但命运从不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在成都打工的拉毛叶忠越干越好,也慢慢有了自己的梦想——开一间饭店。看着兴头十足的女儿,仁青加承诺“等她回来开饭店!”
谁知,还没等到这个梦想实现,父女俩就开始了另一条创业路。
“送女儿去成都打工时,逛当地的博物馆看到很多刺绣唐卡,之后又去了西藏,看到许多制作精美的刺绣。”仁青加说,“当时就觉得灵光一闪,我们也可以做!”
很快,仁青加召集家族中会刺绣的人,办了营业执照,开始制作与藏族刺绣相关的产品。时光匆忙,闷头一干就是3年,小作坊逐渐有了起色,那些原本只出现在藏族服饰中的装饰手艺,被仁青加用到自然风景和野生动植物上,深受顾客欢迎。
原本就会刺绣的拉毛叶忠,在眼看着要成为饭店的一名负责人时,又被父亲唤了回来。
因为,仁青加有着自己的“私心”:“我19岁那年,家里来了亲戚,说贵南藏绣很有民族特色,应该好好传承和发扬。当时,既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想法。”可眼下,仁青加觉得“时机到了!”
就这样,拉毛叶忠回到家乡,成为父亲的得力帮手。
2009年,仁青加在海南州共和县成立藏绣公司。2015年,公司开在家门口,一边培养藏绣艺人,一边为当地妇女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其间,困难接踵而至:作品的配色、创意,刺绣的手法都需要不断精进,但拉毛叶忠的一双巧手和刻苦钻研的态度一次次克服了这些困难。
在父女俩想将家乡的刺绣技艺发扬光大的时候,外界的目光也一次次聚焦这个高原小城、聚焦贵南藏绣。
2010年,贵南藏绣被列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贵南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藏绣生产基地”;2021年,贵南藏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青绣”的优秀代表。
父女俩默契地配合,不仅让亲手制作的藏绣作品登上了更大舞台,也让拉毛叶忠在贵南藏绣这个领域闪闪发光。
作为藏族刺绣(贵南藏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拉毛叶忠,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贵南藏绣有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父亲的梦想在女儿的一针一线里渐渐实现,那份愧疚感也被女儿一步步前行的脚步所抹平。
为了让这个赋有青海特色和独特内涵的手艺有更权威的影响力,父女俩计划了一项大工程——制作巨幅刺绣唐卡《格萨尔藏绣长卷》。
2017年,他们聘请国内格萨尔学专家参与研发项目,请画师绘制长268米,共计二百余幅草图的绣样。《格萨尔藏绣长卷》起针了,他们希望这个投资上千万,集文化和技艺于一体的作品,可以成为贵南藏绣的代表作。
工作间里,村子里的绣娘们正巧手翻飞,埋头缝制长卷,五彩丝线落点成线、连线成图……61岁的仁青加不时地指导着大家。
这幅已经绣了8年,凝聚着德芒村绣娘的心血,寄托着父女俩心愿的作品,预计年底收针成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